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大青山上的铁骑

发布日期:2017-04-19 09:55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史莉
120师后代、晋绥儿女在晋绥革命纪念馆贺龙雕像前合影。
缴获的日军头盔和电话机
饶涛涛在父亲饶兴雕像前留影  
  编者按:被贺龙誉为屡建奇功的120师骑兵部队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完成了许多战略任务,在敌人的扫荡围攻中,骑兵支队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指战员们经常人不脱衣,马不卸鞍,昼夜游击,经受住了饥饿、寒冷、疲劳种种艰苦考验。抗战的烽火虽已远去,当年驰骋在阴山南北的抗日英雄和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传承和发扬。
    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大青山铁骑,是120师的唯一骑兵部队。
  大青山位于我国西北绥远,是陕甘宁和华北的屏障。1938年6月,根据中央指示,晋西北军区派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喆率715团与武新宇领导的“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所辖四支队去执行以大青山为中心的绥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李井泉率领部队由五寨县出发向大青山挺进,9月初从三道营向北登上了大青山。
  大青山地处塞外,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漫长的低温季节有7个月左右。战士们穿着单衣草鞋进山,在塞外严寒的袭击下许多战士病倒了,染上了一种叫“出水病”的传染病,由于物资、粮食、医药的匮乏,众多伤病员不能很快恢复健康,支队决定把现有部队尽快改编成骑兵。
  大青山靠近绥远草原,改编骑兵的马匹来源,主要从日伪军和土匪手里缴获,也从当地地主富户那里征用一些。马匹有了,请来当地老乡、牧民当教练,部队集中在“大滩”地区开始了步兵改骑兵的训练。
  经过骑马、马上射击、马上劈刀,与敌人的近距离厮杀作战和马匹管理等训练,大家逐步掌握骑术,一支新的骑兵队伍出现了。
  先后任大青山骑兵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的饶兴,在1983年写的《战斗在大青山》一文里回忆他率领骑兵打的第一个胜仗:“一天,部队在一个村子里宿营,突然得知有一股土匪在距离2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宿营。支队长李井泉决定让我带骑兵二大队去消灭这股土匪。领命后,我带领部队入夜出发,到达后,战士们在村外把马匹拴好,把村子两头堵上,架好机枪,其余人悄悄进了村,土匪还在睡大觉。我们的战士爬到敌人住的屋顶,将手榴弹密集甩向屋内,屋里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有的还在梦里就被击毙,有的提着裤子跑出来,又被机枪堵了回去,几十名土匪就这样做了俘虏。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还解救了被土匪抢来的几十名妇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兵部队不断壮大,成为威震敌胆的一方铁骑。
  “比起牺牲的同志,父亲是幸运的。”4月10日,饶兴之女饶涛涛在接受采访时满怀深情地说:“父亲在1939年10月的后营子反袭击战中,右肺中弹,虽然严重失血,奄奄一息,但还是捡回了一条命。从我懂事,父亲就总在忙工作,顾不上管我们。后来看了父亲的回忆录,更加了解作为南方人的父亲,为什么大青山给他一生中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父亲曾多次重返大青山和晋西北,就是想再看看那片土地,祭拜他的战友。”
  链接:日寇为消灭大青山的抗日力量,从1938年冬到1940年春,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动了15次对大青山根据地的围剿。大青山支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在反围剿的战斗中逐步壮大起来。到1942年年底,骑兵支队已有3个团,加上各种抗日武装,总兵力达3500人。到1942年10月,当地军民与日伪军开展了大小战斗500余次。
    本报记者史莉 文/图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