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红色访谈 »

发扬晋绥革命精神--访抗日老战士任景德

发布日期:2016-02-18 12:15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基金会
 
晋绥抗日老战士任景德,2014年6月9日于家中
简历:
 1925年出生,籍贯山西河曲人。

 1941年进入晋绥二中学习,1945年2月毕业后先后在河曲县区委青年部、五寨县委、晋西北中心地委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兼办公厅主任,国家计委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审计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顾问。

 

采访结束后合影。左起:田小明、抗日老战士任景德、段晓飞。

访谈录

 县搞口述晋绥史这个活动很好,很有意思。让后代都记住晋绥革命的历史,继承弘扬革命精神,很重要。我在晋绥时间不算短,我又是晋绥的人,但是我一直在基层工作,区、县、地,分局撤销以后我才到了晋西北中心地委团委,只待了三四个月就到了北京。所以,我说不出什么大的全局的事来,只能讲讲我经历的一些地方上的事情和我个人的经历。

   我的印象晋绥分局从林枫时代,反顽固(指晋西事变)胜利以后,1940年1、2月份解放(指边区政府成立),下半年就开始成立了四个中学。这说明这些领导非常重视教育。那么穷的地方,阎锡山闹了40年没有一个中学,在晋西北那7、8个县没有一个中学。我们解放以后那么困难,马上就成立四个中学,这说明分局对教育非常重视,那些人有眼光。
  到了1940年的时候成立了四个,到了1942年实在太困难了,吃、穿都很困难,供不起这四个学校的学生的吃、穿、经费,所以1942年从四个中学减少到两个,就是一中、二中。一中在兴县,二中在保德。当时晋绥青联还成立了一个晋西北青干校,贺龙是校长,罗毅是副校长,实际上是罗毅管学校的事。到了1942年以后困难了,这个学校也撤销了。把学生都分配到一中、二中继续学习,有的工作了。
  我是1941年进入二中的,我是第一班,唯有我们这一个班学到三年。别的班都没有,抗战胜利都调走了。我在学校的经历说是上学,实际上主要的是搞政治。1942年-43年两年反扫荡,就是开上队伍过神府去了,到那边也学不成什么。1943年有一次过河的时候,第一天下午离开学校,冒雨一晚上到了冯家滩准备过河,过河的时候说船少人多,你得等。同学们都在树林里面,正好是枣树林,我们都还是十五六岁的、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年轻人,走了一晚上,又饿了一天,看见那个枣子红了半边了,嘴馋了。虽然宣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是还是馋的不行,有的年轻小孩子就动手摘了一个,吃了以后又解渴又解饿,越吃越想吃,吃了还不算,看见没人,大家还往口袋里面装。学校领导知道了,过来对我们说,你们知道这枣子做什么的,是老乡要换粮食吃的。你们吃了,老乡们吃什么?再不准吃了,谁装了口袋掏出来。同学们都说再也不敢吃了,坚决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实行,把口袋里装的红枣掏出来,也不少有一堆。就这样我们再也没吃,最后饿着肚子看着枣子没有再吃。那时候的学生也很守纪律。
  反扫荡回来以后就是整风,整风我们学校被二地委的整风办占了,学生就搬到另一个村子里边去,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整风,一部分教师和少数10来个学生参加整风队,就是地委那个整风队,地委把各县领导干部、地区的领导干部的集中在那里。我们在那有个文教系统的小组,有各县的小学校校长、二中的教师和10来个学生这么一个小组,组长是范若愚,副组长是地委的一个干部。活动主要是副组长搞,范若愚不太参加。1943年整风到了夏天,大概中央在8月发指示就说抢救运动过分了,是康生搞的,就是想制止一下。但是各地区的像晋绥还没有停,还在整风,抢救失足还在弄。这里边的笑话就太多了。
  当时好多人整成反共党团,或者是什么会道门,或者特务。我们那个学校我是参加整风班,我们学校搞的大概有50%以上的有问题。那时延安也是这样子,晋绥也是搞得很厉害。到了1943年的年底,1944年的春天,就感到过分了,整风班结束了,学校的整风也结束了。然后就自力更生,学校要50%的经费和粮食自给,那我们就开荒去了。
  我们到岢岚开荒,岢岚荒地多,走了两、三天到了那个开荒的地方,开荒的地方距岢岚县城还有几十里,岢岚离五寨只40里路,五寨还是日本人占的。但是我们也不怕,因为我前边还有八路军的一个团,六团在那挡着。
  开荒是很艰苦的,开始是开是熟荒,就是过去种过的。山坡从下往上,土地被划成一丈多宽的一条一条的,两个人分一条地、一个马撅头。一人拿这撅头从地的一端刨过来,另一人赶快接上又刨过去,就这样你刨过来我刨过去,从早到太阳落山。中午送饭上来在山上吃一点饭。原来都是在学习,从来没有开过荒,到这里大家都学着开荒。开始时手上打起泡都破了流血,很疼的,睡一觉以后,第二天再握着撅头手都麻了,也就忍着痛开荒。为什么呢,要比赛,学校自己比赛,还和别的单位比赛,像军队也在开荒,都在搞大生产。
  那时候报道说有一个战士能一天开六亩地,我们两个人使上一面过来就是两亩多。有一个晋绥边区当的劳动英雄一个学生,身体很好很壮,他有劲,他也只能二亩多到三亩,人家开六亩。我们当时有点知识的就算了算,你这一亩地是600平方米,你六亩地是3600平方米,就靠这个撅头,一个撅头能够开多少平方米,你一天能够多少个撅头,做不到,不可能的,你就是不停的一天也开不了。但是人家报道的,就是说我们个这个报道的虚夸,不是现在有,不是大跃进有,一直有。
  熟荒开完以后开生荒,生荒就是把灌木丛里面的灌木先砍掉,然后再翻地,那个就更艰苦了。那些灌木都是盘根错节的,规定一天开荒二分,两个人也是很费劲的。但是开生荒就是把那个土地从底下挖空,再把它翻过来就算完事。因为土肥得很,翻过来撒上种子,不用管就能有收获。开荒艰苦,但是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回想起来,开荒的时候是很苦的,但开完以后觉得自力更生解决了问题,还是幸福的。
   1944年开完荒以后,我们又回到保德。回到保德,二中原来的校舍是一个完整的寺庙,打掉了神像神龛整个庙子还很完整。二分区司令部看中这个地方了,学校的学生都开荒去了,正好整风训练班也结束了,庙子空出来了,军区就搬到那里去办公了。军区原来办公的那些零碎(分散)的老百姓的房子就给了学校,我们回来就得重新建校。建校完了以后还得搞生产,搞生产大部分人是搞纺线。另外有几个人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我是一个还有两个,组成生产领导小组,再开辟什么生产,要解决经费问题啊。有一个挖煤做生意,有一个搞磨坊卖豆腐。笑话很多,没有牙膏用,要做牙粉,牙粉用什么做呢?那地方叫土龙骨,现在来看就是化石,恐龙的化石。把那个磨碎,说磨碎以后它很能够去污,加点盐再加个什么,这就是牙粉,一包二包的卖牙粉。没有牙刷怎么办?把旧的牙刷骨头柄或化学柄,旧牙刷的毛根在里面,我们就从柄的后面划开,凿个窟窿眼,把麻叶什么的穿进去,就像缝衣服一样的栽进去,再把它剪整齐了就是牙刷,反正什么办法都有。做墨水、牙粉、牙刷等。都自己做。
  我是领导,我还得搞一项生产。我在一个纸房待过一段,我对造纸的过程,从原料、压碎、蒸熟、碾碎、洗净到抄纸,整个过程我都知道。我还会晒纸,别的我不会。我就想造纸,那时纸也是很缺的。那时候延安的纸就是花的那个,像咱们以后的卫生纸一样。晋绥还有一点稍微当地的土办法,还有一点白的纸。我们那里没有纸,那些地方都是一个县只有一个村子会造纸,就是糊窗户的纸,那个纸是很好的,因为它原料好,都是麻绳头,像现在的宣纸一样。我就造纸,什么也没有,既无地方、碾房,也没有人会搞。就那么闹腾的先找个地方,要有井水地方,换了个院子,有井就能洗了。那么还要碾子,碾子直径是一丈多的,这么大的才能碾碎。我就到会造纸的一个村子,离我们的驻地20里路,去问有没有不用的碾子,人家说完整的没有。我说有没有零碎的,人家说那还可能有。然后就捡人家扔出来的,一节一节的捡,捡一部分往回运一部分。回来打好地基后安上,弄上水试了以后,还可以。还需要一个大轱辘,这么大的轱辘,才能进水碾。又到那个村子找轱辘,也找到了,反正人家不用的我们凑合着用。回来安上,还能转,最后还要一匹骡子拉碾,那时也没有钱,我现在忘了不知道从哪里买的还是要的一匹骡子。碾子、骡子都有了,就差人了。学生们先搞起基建,从里面选心灵手巧的,来学做纸的全过程。先要去收麻绳头,麻绳头收回来切碎,切碎要蒸过,然后才能压,压碎以后才能洗。洗就要井,冬天水不够,就到黄河去弄水。黄河结冰了,打一个窟窿弄出水来洗,冬天的黄河水是清的。就这么做还做好了,但抄纸这个步骤我也不会,我只知道怎么来进去,怎么搅,看过但是不会,就到那个会造纸的村子请了一个师傅。
  前几年我在岢岚也碰见这个村的人,我说你们那里造纸吗?那人说现在不造了,没有原料。请了个师傅来了,他抄纸的步骤,我是想你抄我慢慢地叫人学。有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学,这个人叫苗凤,手非常巧,什么编织、扎草鞋什么都会。他学了几个月就是学不会,那师傅一说抄纸,就说羊骨头,就请他吃了羊骨头,最后他说这个手艺是要练出来的,不是给你教一下就会的。不是像现在的电器化,一插上就行了,不是那样的。最后都没有学会。
  到了1944年底,整风结束后我就离开了,1945年抗战一胜利学生都走了。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经费,但是搞生产都是白手起家,现在什么厂子白手起家,那都是说一下,那时候真是白手起家,什么都没有,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就是有人,就看你的脑子敢不敢想,敢不敢动。
  我是1945年2月份离开学校的。离开学校的时候,范若愚(校长)说原来你想到武工队,但那是在敌占区,以后考虑还是不要去了。你勇敢胆大但是还不够细心,还是到基层、到农村去锻炼,就把我派到县里。到了县又分到了一个区里面的青年部,刚去了没有三个月五寨县解放了。地委通知立即到五寨去,4月25日解放,限你5月2号到五寨报到。这就是命令,跑也得跑去,还是赶到5月2号去了。因为那个县当时电话,地委通知到县委,县委通知到区委,区委通知到我,都在基层,这个过程很长的。等28号通知到时,我们也就到30号,1号就走了,2号去了。
  五寨刚解放,县委书记说这可不和河曲一样,河曲是完整县(意指全县解放),这还是敌占区,是游击区。虽然县城解放了,但离县城10多里还有一个日军的碉堡。你们年轻人组织民兵,监视敌人,你到附近去工作。于是我就到离那个碉堡不远的地方:前所、右所一带(现前所乡右所村),离县城也近,是位于县城和碉堡中间的地带。我们监视的地方比碉堡的位置低,还得上个坡,在一个平坦坡面上,监视就有困难,最后我们又上到旁边一个比碉堡高的一个山的村子里面,就好监视了。那个时候监视也就是看着敌人出来了,赶紧报给县里面准备。我们只能在路上埋地雷或者什么,我们也没有炮,枪也没有几支,就只能做这个事。正规军队看到五寨解放了,就向前推进,向神池、宁武方向推进了,留下个碉堡,也没有办法怎么样,碉堡里的日军也不怕我们,他知道你也没有办法把我怎么样,我们监视只能做到这样。有一段干脆想个办法,挖深沟,从地下挖进去挖到碉堡底下,把炸药抬进去,把它炸掉。挖的挖的,因为离的很近,被敌人看到了。有的地方大概方山县有过这个经验,日军也知道你有这个经验,他看到你挖,他也就开始挖。碉堡周围除了铁丝网另外还有深沟,就是日军挖得比我们还深,我们进来他就能看见。我们也发现了挖也是白搭,就停止了。
  咱们那个地方比较穷,武器也比较少,所以就那么一个碉堡,就没有办法拔掉。这个碉堡到了1945年8.15以后,敌人撤出神池,撤出神池以前把这个碉堡也撤回去了。日本人还是很残忍的,已经投降了,临走的时候,还把我们二区的一个青年干部抓去,把铁丝穿到手掌上,拉了几十里活活拉死了。日本人不止是扫荡,“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到了投降以后还这么残忍。所以,我们当时不管怎么样也要打日本。开始的时候拥护八路军就是八路军打日本,国民党阎锡山是往后退,八路军往前冲。我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工作,就是因为我懂得了小小的日本侵略大中国就是靠的武器,武器靠的科学发达,科学靠的文化,那我就要学文化。人多不行,人多那太原出来国民党好几十万军队,都退到河曲,什么35军、71军、72军,都在那也没办法。日本人还是派飞机来轰炸,知道你的军队集结在这个地方,河曲县城一共才10多万人口,那时候讲12万人。县城只有万把人口,但是日本人派飞机不断地轰炸,一架、五架、十架,最多的一次就是三十四架,就是一片来了把县城得遮住了,就这么厉害。
  非常残酷,把那炸的。有一次刚过年来了十架飞机不断地轰炸,那个残忍。所以,河曲妇女编的有歌,(X)不死个日本鬼子不是人,他派上个显眼飞机,来到河曲先炸东关,后炸城关,扫射XX,后扔炸弹,炸得我们灰土(麻什)整天钻地洞呀。现在我们这些过来人一看见纪念抗战胜利就非常高兴。我觉得有几年都不搞这些了,这个深仇大恨要记住。现在日本人又开始想恢复他大国地位,实际上还想复活军国主义。因为日本人投降的时候,昭和投降签了字,发了诏书,叫终战诏书,不叫投降诏书。以后虽然说侵略中国,但他们叫进入中国,不说侵略中国。日本人坏透了,奸诈、狡猾,但是另一方面说明这个国家也还聪明。所以,我们也得办学,搞科学,从1982年邓小平提出来要扩大招生,那个时候我在计委还管一点文教、卫生、体育,加大投资,办重点大学,我都参与了,这是后话了。现在又搞两会,工程院士、科学院士会议最近开的,我觉得非常正确,没有科学是不行的。
  我在晋绥,在基层的时候主要是减租反霸,到了五寨是反清算。1946年是五四指示的土改,1947年是大土改,全面土改。我一直就在搞这个,几乎是这个一个村子到那个村子,就是搞土改了。1946年以前搞土改的地方还有一点地。1947年,说我们是主要干部,分在城关搞土改,城关没有地。如果说晋绥的土改是左,是扩大化,增加了地主富农(意指错划的地主富农)。我们在城关里搞土改那就更笑话了,那怎么划成分呢?大老财地主早跑了,留下大商人就是地主,中商人就是富农,就这么搞的。没有地就斗这些人,就挖底财、要浮财。底财早没有了,浮财也是破破烂烂的。那时候穷,就那破烂拿出来也有人要,分配是还很难呢。整个土改晋绥情况有很多材料的,龚子荣、龚逢春这些领导都知道,龚子荣都有本子记录晋绥的土改左的情况。因为晋绥的兴临河保(兴县、临县、河曲、保德),经过减租、反霸、回收土地、清算,河曲、保德到了1947年90%的土地早已分配了,就是没有这个任务了。兴县、临县少一点,因为那还有时候敌人骚扰多一点,河曲、保德是完整县。当时19个根据地中只有8个完整县,晋绥就有3个,河保兴(河曲、保德、兴县)三个完整县。本来应该有区别对待,但是晋绥分局在李井泉领导下,加上康生、陈伯达的支持,搞得很左。本来那穷地方,地主、富农的比例和全国来比,人家8%、10%的,那些地方就没有这么多,他弄了20-30%,就扩大化了,就把富裕中农都当成地主了。因为1940年解放到1947年就7年了,抗战前有些富裕的到了抗战以后都基本垮了,除了山区那些地主地还保留的,城里面都跑了。从1937年到1947年10年了,有多大的变化,还那么搞。
   幸亏是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米脂杨家沟开会发现问题,提出应该正确对待地主、富农、知识分子、开明人士,发了个指示12条。到了2月发出这个指示,3月又发一个指示,就是要区分老区和新区。习仲勋在绥德发现了这个问题,绥德也是老区,提出这个建议被采纳。那时候不断地有新发现,对城市工商业怎么对待,打下洛阳怎么对待,就有经验教训了,你一搞工商业弄的什么也没有,关于人的问题有个讲话,正确对待城市的工商业。这个时候中央的12条下达,区别对待老区、新区,对城市正确对待,就好一些了。
   到了1948年土改,实际上就是按照老区的办法解决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整顿党的组织的问题。有个别的地方还在抽肥补瘦,就是有的留的土地好的多,换一换。1947年土改是斗,1948年我也转了好几个村子,那就不是斗了,就是教育问题。当时的情况就是老干部都被斗了躺倒了不干了,有的被打倒了,那也有的被打死了也不少。新起来的干部感到新政权卸磨杀驴,我们的下场也是那个下场,也不好好干了。这个时候就是既教育新的干部,也教育老的干部,整顿党的组织,继续革命,继续搞建设。1948年开始逐渐地慢慢走上了正规。
  1943年大生产我们在学校搞生产,到了农村以后也是搞大生产。当时没吃没穿,敌人封锁布也进不来,当地不会种棉,也不会纺织。1943年就开始种棉花、纺织,晋中的一些技术人员到晋西北来传授技术。因为很适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解决穿衣问题,所以种棉花发展的很快,1943年一发动,1944年就普遍地平地种起棉花来了。开始没人会纺线织布,政府就办训练班,训练班完了再普及发动群众。我夫人贺一行就是训练班第一批学员,培训出来就到处办班教。平原的地区解决了穿衣问题了,1946年、1947年晋绥开会,发现还有山区还没有发展起来。当时河曲有个光明村,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三年饿死七个人。贺龙在大会上就讲,光明村不光明,三年饿死七个人。批评干部脱离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据说那个会上整天就演《打砂锅》,讽刺贪官污吏的戏。河曲知道这个情况了就赶紧派人去这个地方帮助搞生产、纺织。当时推广的织布机,平原用是大一点的,脚踏着踏板,梭子就自动的上下过来过去的。但那个贵,叫洋机,其实洋机也不洋,用洋机一天一个人可以织三丈布。穷困村子推广的织布机叫土机,土机一个人织一丈布。县妇联主任带上会纺线织布的学生、青年妇女,到那个地方教。我夫人贺一行就去了,她是主讲的,她是既会纺线又会织布。教会人家织布,就算织一丈布也比没有好,这样自己有穿的了。那地方穷到什么程度,一家一条裤子,轮流的出门。没有吃的,就是稀饭、土豆。我夫人他们几个年轻人还出了一次笑话,说到了晚上,那村子一户人家给吃稀饭,稀饭里面有土豆,那山里的地不好,种出来的土豆很小。他们几个悄悄说这还有鸡蛋,一吃是土豆。其中有几个同学以后都在北京工作了,还经常说到这个笑话。纺线织布帮助群众解决了穿衣问题,发展生产帮助群众解决吃饭问题,这还是一个大事。
  那时候搞大生产,发展得很快,主要就是适合了群众的需求,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河曲、保德穿衣问题解决得比较好。1942年以前没有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旧的像老古董一样。到了1943年、44年就开始自己织布了,当地可以种蓝靛,蓝靛可以做染料,自己织布染成蓝色的,染出来也是很好的。那个时候河曲就妇女穿的就不错了,叫大蓝棉袄,长长的,包头的手巾大大的。河曲包头的手巾不像陕北那样结在头前面,是结在头后面的。
  生活逐渐改善,土地也在扩大,开荒种地,荒地谁开的就是谁的。过去那个分地是一片一片的,都占的好地。这个时候就号召,分的地也可以开,谁开的是谁的。很快就把土地开完了,这是平原上的地,山上的地没有参与。
  只要是关心群众的工作,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群众是会起来响应的,而且发展是很快的。比如说减租减息开始时,明减暗不减,白天减晚上赔,到了一定程度群众觉悟以后,那还是敢斗争的,甚至也是要报仇的。
  至于那个减租减息、反霸清算、回赎土地,为什么能把土地能够很快分了呢?农民起来了,办法多的很。比如长工算账;你应该给多少工资,你到时候没有给,欠了我多少钱,你从哪一年起欠我的,到现在多少年了,我借你的债是驴打滚(高利贷),你欠我的也得驴打滚,那翻翻翻欠几个月工资都得用土地抵给我。驴打滚滚的很快,多少年了嘛。一个简单的家具,也可以拿来抵,办法多的很。所以没有土改,到了1946年、1947年像河曲、保德基本上没有土地。群众不觉悟的时候,他认为是命定的,觉悟了以后,他还是敢斗争的。
  晋绥是个穷地方,但是晋绥兵也不多,养不起。但是晋绥还支援陕甘宁,布匹、粮食等。河曲那么穷的地方,还得运粮,一直从1942年到1947年延安战争的时候,还得往过运粮。晋绥不只是个屏障,而且是后方一个基地,保障供应的基地。1945年、1946年,以及1947年的一部分都在支援延安。这个时候搞特产,特产也支援陕甘宁,晋绥的建设和陕甘宁的经费,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搞一个晋绥的历史,弘扬晋绥的革命精神这个很好。
 
     采访时间:2014年6月9日下午
采访地点:任景德家中 
     采 访 人:段晓飞  田小明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