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红色访谈 »

我在120师当政治教员--访抗日老战士甘惜分

发布日期:2016-06-18 12:1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基金会
 
甘惜分(1916-2016)

甘惜分 简历: 

      1916年4月17日出生,四川邻水县人。
  1938年2月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1月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
  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
  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
  1947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
  1949年随第二野战军南下到重庆,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
  1954年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
  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
  1998年离休。
  2016年1月8日不幸去世。
  2014年6月13日在晋绥抗日老战士甘惜分家中采访。左起基金会理田小明、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甘惜分。
口述:
   我生下来是1916417日,我的家乡邻水县是一个重庆北边300一个偏僻小县现隶属四川省广安市),我生在一个贫困的小乡镇上叫复盛我在那里读了书,读了高小。后来又到了县城,我们家里搬到县城又读了初中,我们县那个时候没有高中,最多只能读到初中了。我在那里一九三年在初中毕业,毕业了以后就失学了,后来我就全国的度量衡训练班学习了,就成为四川省度量衡检定员,这是我的职务,把全国的纸、豆这些把它在农村统一起来。
 
1935年甘惜分摄于在成都
  后来1938年2月份,我就和我一个同学叫熊复,一起就走了,就到延安。熊复他后来当过中宣部的副部长。 我们两个是初中同学,他那时已经是地下党员,因为邻水县根本没有地下党员,所以我想入党,但找不到党组织。
  我记得也就是1938年的2月26号到了延安,熊复到了延安以后工作了一段时间,党又把他派到重庆工作,办《新华日报》,就离开延安走了。
1938年甘惜分在延安
  我留在延安,和一些人进了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学习,一些人进了马列主义学院。马列主义学院是党培养理论干部的学院,院长是张闻天,张闻天是党的理论家。到了1939年把我调出来,是为了支援改后根据地。把延安的干部派往敌后的根据地,到晋绥、晋察冀根据地,我就到了敌后。120师贺龙这个部队,从冀中回来,回到河北的西部。我就在那里,贺龙发现了我们这些人。罗瑞卿同志是副校长,实际上是校长,因为林彪在前线没有过来。120师就向罗瑞卿要人,就要我和另外一个同志,另外一个同志现在大概是出了问题,我还不知道出了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大概已经死掉了。我一直在那里跟着120师了,从抗大调到120师当政治干事,政治教员。那个时候关向应120师的政治委员,关向应就看中了我,说你必须留下给我们办个高级干部研究班,你来给我们讲课。
  120师高级干部研究班的学员都是团以上的干部,我就成了高级干部研究班的政治教员,也跟着部队了,后来这个部队又从河北回到晋绥,回到山西。回到山西我就正式地成了120师的干部了,我就不是临时的。我就在政治部当政治教员。120师办了一个高级干部研究班,学员都是团以上的干部,我就在这里当教员,从河北到山西,我在山西待了10年。120师团以上的干部都是经过了高级研究班的培训,才回到原来部队。
  后来我就在120师政治部就一直培训干部,讲政治课,讲唯物辩证法、讲政治经济学。因为我们在延安学过这些东西,我在山西待了10年,那个干部一班一班的培训。后来到了1949年中央调令,到南方到刘邓部队(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到重庆,我们又从山西出发到了湖南长沙,长沙又到了常德,在常德又正式参加了第二野战军(二野),跟着邓小平,向邓小平报道。
  1940年元旦我还记得,到了那天大雪。1940年的元旦到岚县中村(?),到那里就成了120师的干部了。我们在河北120师的时候,贺龙就找罗瑞卿说,你们这来很多干部,学过马列的。我们部队干部这么多,就是没学过马列,没有经过马列培训的,没有听过课,你给我们两个教员。就是我们两人就到了120师。另外一个早就去世了,现在就是我还在。
采访解放区民兵战斗英雄,左2为甘惜分
  我是新华社晋绥总分社,不是晋绥日报的。 1946年晋绥在与傅作义打仗,就是在绥蒙,创建了《绥蒙日报》。 但是刚刚创建起来,又把我们调回晋绥来,回到我就到新华社团晋绥总分社。 我到这晋绥总分社是1947年。
  1948年4月2日,毛主席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在牛友兰家的房子。他那个院子南边最后一间房子比较大,我们晋绥日报的大概十几二十个人,就到了院子等,一会儿毛主席从北边那个窑洞出来了,就来到这个窑洞给我们讲了话,就是对晋绥日报谈话,《毛泽东选集》里边有这个讲话。
  贺龙陪着主席来的,我们那间屋子很小。 张子意也好像在,但是记不清楚了。报社当时有常芝青在,主要的采编人员都去了,大概一二十个人,那房子又小,就挤在一个房子里面,毛主席站在那里讲话。
   毛主席给我们每个人都说了简单的话。报社有个叫水江的,主席说那个江水太多了,水太多了,有这么一个笑话。介绍我时,我说姓甘,在这还有姓甘的哟,当时都是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水江原来叫什么不知道。他不是一个业务干部,不是搞编辑的,是搞行政工作的。
  还有常常芝青、纪希晨、阮迪民等都去了,这一个个都叫了名字,你说叫什么,主席就把名字重复一遍,阮迪民、纪希晨 、甘惜分,他一个一个都叫了。我当时也没记录。但是这些东西是当记者的记录。
  主席讲话没有多长时间,大概半个多钟头。当时纪希晨在记录,他是记者。其实每个人都记得他的话。 就是现在《毛泽东选集》里的那一篇。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主席讲要接触群众、要多去接触群众,要多写群众的东西,多听群众的话,多到群众中间去,不要脱离群众,讲话一共才几百字嘛,听了很受鼓舞。主席说《晋绥日报》办得很好,朝气蓬勃,开始讲的是盛气凌人。他说我在陕北,很喜欢看《晋绥日报》,盛气凌人,朝气蓬勃,“盛气凌人”是后来用的。我在延安多次见过毛主席,《晋绥日报》好多人没到过延安,这次难得机会的,亲自见了见毛主席。常芝青没见过毛主席。他一直在晋绥,这次亲自见到了的。毛主席和常芝青说了什么话,我都忘了。我们那些在《晋绥日报》十几二十个人,很难得一个机会,他们一直没有见过毛主席,很难得一个机会。
   我从来没拿过枪,我们是拿笔杆子的干部,不是拿枪杆子的,这辈子没打过仗。
   我一直跟着政治部,跟着甘泗淇行动。那时我们住在兴县石岭则村。村里的窑洞是新修的,是我们修的。后来张平化接替了政治部主任,他就住在外面两个窑洞,张平化和我很熟悉,把我叫到他的窑洞里谈话聊天,聊了很久。他看报纸登的我讲得的很有头脑,就让我给司令部、政治部做报告,说你来给我们干部做个报告。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干部都来了,甘泗淇、张平化、彭绍辉等都来听了课的,其他人都记不得了,五六十年了都忘了。
  在120师印象很深的就是黄河,过不完的黄河。日本鬼子来了就要打仗,我们后勤人员从黑峪口过黄河到彩林。黑峪口的黄河水很湍急,非常危险,经常翻船。
   我在兴县住了10年,在高家村。兴县的蔚汾河、临县的白文镇我都很印象很深,兴县、临县我都很熟悉。阮迪民(后来到了兰州)参加了土改,我没参加土改。兰州、青海都有报社的同志。
   在机关经常见到关向应政委,把我们调到120师就是关向应的主意。因为他是管政治的,他有培训干部的计划,红军第二方面军,到了这里就缺乏政治理论干部,都没经过理论训练,关向应找罗瑞卿调我们两个到了120师,讲政治课。
 
甘惜分(右2)在解放区  
  我们就是讲不完的课,一期一期的,第一期学员有廖汉生、杨秀山,第二期有朱辉照第三期还有谁啊?一期都几十个人,都是团政委,职务最低也是个营教导员。
  他们到了就说我们都是团以上的干部,团以上的干部也来受政治训练。我们都在延安学了的,在延安听过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说我们这没听说过,连名词都不知道。你们来了正好,你们从延安来的,给这些干部讲讲,讲讲联共党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部分,好好给我们讲讲。我们一次好几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三期以后就没办了。
 
 
  1940年平山县会口村120师师部驻地,由120师摄影科长蔡国铭拍摄。120师读书班的学员毕业照,此读书班的队长是廖汉生。前排右1为周士第、右4为关向应,2排右2为甘惜分,山坡上最后一排右3是贺龙。
  他们说,我们那时候到了120师也很难得,他们讲我们现在就没这么一个干部,你们来了正好。是向抗大罗瑞卿要来的,哎呀,罗瑞卿也死了。唉.....
  2015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也是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获得了彻底解放的一年,这一年很值得纪念。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贫穷的中国大西北,在那么穷的地方,艰苦斗争下来了,敌人部能封锁我们,不但没封锁掉,我们越来越壮大,我们120师少数的人,后来发展到好几个团,发展的很好。吸收了很多新的干部,像我们都是120师出来的。
老实说120师那些干部我们都很留恋,你看廖汉生、杨秀山、朱辉照等等都是团以上的干部,不说都经过我们培养,党组织调我们去讲课,他们大概也明白。还有余秋里这几个老同志,老学生了,他们给120师做了很多贡献,他们后来有本书,特别写了,120师高级干部研究班,那个书不知道在那里,我这也没有。他们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下了课他们是老师,我就主动跟他们去窑洞里聊天,他们长征的故事,都跟我们讲很有意思。
  关向应直接调我们的,问罗瑞卿要人,说老罗,你那里有政治教员,我们这里没有政治教员。
   采访结束后,为基金会留言:“永不忘记晋绥人民”
 
                采访时间:2014年6月13日
              采访地点:甘惜分家中
                 采 访 人:段晓飞 田小明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