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红色访谈 »

我志愿回乡--访抗日老战士李贵林

发布日期:2017-06-02 17:53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王波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老战士李贵林  90岁
    编者按:27日下午兴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基金会理事王波,兴县电视台记者采访了老八路李贵林。李贵林老人是一位与日本鬼子刺刀见红的抗日老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决战大西北的解放军排长,在朝鲜战场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营长。从抗战到抗美援朝,一路打来,从一个小通讯员,打到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出生入死,三次光荣负伤。1954年转业齐齐哈尔监狱管理局副局长1956年志愿回乡务农。

这就是我们晋绥老区走出去的英雄,经历了十几年的枪林弹雨、风雨征程,最终又志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晋绥老区,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罗峪口镇的一个小山村里......

今天,我们把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为的是勿忘历史,永远铭记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前辈们,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简历:
      李贵林  1927年出生,兴县罗峪镇圪针洼村 
      1943年参军,先后任120师特务团3营9连通讯员,解放军第3军8师23团通讯排排长、8师23团9连连长,1947年火线入党。
      1951年入朝作战,在上甘岭战斗中任志愿军第一军3营营长、301团副团长。
            1954年转业,任齐齐哈尔监狱管理局副局长,1956年志愿回乡。
李贵林在家中接受采访 
     老人回忆说:自己出生兴县罗峪镇圪针洼村,自幼家庭贫苦,3岁时父母双亡,爷爷奶奶艰辛拉扯到16岁。1943年八路军征兵,比他大几岁的哥哥刚结婚,兄弟俩一个必须当兵,他毅然替兄从军。
    参军后,李贵林120师特务团当战士,由于年龄小,被调到三营九连当通讯员。没有枪,只有两颗地雷拴在腰间。一年多后,部队领导发给他一支交缴获的弹仓不灵的马枪,李贵林高兴坏了,这下就可以与日本鬼子真刀真枪的干了!抗战时期李贵林随部队从兴县打到临县、方山、离石,参加过官庄塬、方山城、汾阳城、文水城等激战。
    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转战到绥远,参加卓资山、凉城、包头等战役。1947年火线入党。同年7月31日所在部队编入西北野战军,参加了攻运城、打临汾、晋中战役、太原牛驼寨等攻坚战役。在解放太原攻打牛驼寨战斗中负伤。伤好后继续随部队前进。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所在部队西北野战军独立第3旅改称第8师,杨嘉瑞任师长,孟昭亮任政治委员。老人还清晰的记得,当时“我们团长是刘凤洪”,“我也于当年提为8师23团通讯排长”。1949年,李贵林随部队西渡黄河,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富平自卫团。老人说:“在打富平时第二次负伤,手榴弹片伤及臀部,出了好多血,顺着腿流下来,鞋子里都灌滿了鲜血”。  
     伤愈归队后,李贵林又参加了解放兰州,武威,永昌县,山丹城等战斗。在战斗间隙,部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战士们加餐,每人一斤羊肉一斤牛肉,三人一瓶酒。老人对这顿丰盛的加餐记忆犹新,说这是打仗以来吃的最好的一次。随后又打到张掖、酒泉,参加了祁连山剿匪。1950年提为8师23团9连连长。老人说当年还参加了甘肃、宁夏等地的平叛,平叛结束后被组织送到西宁军官文化学校学习,学的是苏联战术。    
     朝鲜战争爆发后,于1951年从兰州坐火车经郑州、邯郸、山海关、锦州,在锦州精简衣物,每人只能带8斤的物品,在东北泰原县集训练兵十余天后入朝参战。  
    我们是王牌一军,在朝鲜西海岸黑桥守卫一个多月,又到马良山与64军并肩战斗,打坑道,在临境江边与美军在马良山激战,打垮一个加强营。第二天敌人炮弹炸弹倾泻在我们阵地,连续打退三次进攻。     
    在前沿阵地手被炮弹皮炸伤,这是我第三次负伤。到元山医院治疗,一月后伤愈到三营代替营长。奉命到上甘岭参战,一月后正式任营长,死守上甘岭,当时口号是:“只能前进一丈,不能后退一寸!”   
    老人回忆说:“在上甘岭吃的是东北大豆做的饼干,一吃就肚子拧着痛。敌人冲锋时我指挥机枪手每平米三发子弹覆盖,手榴弹不能直起身子投,只要扔出掩体滚下山坡就行。”“美军冲锋时使用的是双履带坦克,45度的陡坡也能爬上来,我们营用火箭筒击毁了一辆这种先进的坦克。”就这样,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多次打退敌人进攻。  
   1953年7月23日I2点之前双方把炮弹都倾泻出去,12点整正式停火。
   1954年,李贵林回国后任301团副团长,301团是雷达部队,因文化低转业到齐齐哈尔劳改监狱任第5副局长,身体不适应东北,不能工作,1956年志愿返乡,参加家乡建设。
文/图     王波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