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情系晋绥祭英魂

发布日期:2015-04-04 10:29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烈士遗骸安葬晋绥革命烈士陵园仪式。

  林炎志(中)、续大田(左)、段晓飞(右)合影

晋绥将帅、晋绥烈士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编者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1日,晋绥老一辈革命家及部分开国元勋和开国将领的后代共27人参观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120师指挥部旧址、北坡村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兴县120师学校,重温父辈的革命历程;4月2日,由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吕梁军分区、兴县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晋绥散葬烈士遗骸安葬、清明祭扫暨为陵园捐款植树活动在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办,晋绥儿女、烈士亲属、吕梁军分区官兵、兴县各界干部、群众、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让我们共同缅怀革命前辈和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历史

  晋绥革命根据地由山西省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省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组成,是我党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 (行政公署)、八路军120师师部暨晋绥军区司令部均驻兴县。 晋绥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各地区抗日根据地中,条件最艰苦的根据地之一,是阻击日本侵略者西进,保卫延安的坚固屏障;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进出延安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是支持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抗战胜利后,晋绥根据地更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重要战略后方。1947年,毛主席说:“陕甘宁边区军事上、财政上都依靠晋绥,今后更加如此!”

  中央书记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都曾先后在兴县路居,毛主席还在兴县蔡家崖发表了著名的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7年4月,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3000多人进驻晋绥根据地,承担了党中央后勤、情报和通讯保障等重要工作。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习仲勋也分别率部从延安迁至晋绥根据地。

重温父辈革命历程

  春风似剪柳如丝,情系晋绥寄哀思。4月1日下午,阴天,大风中,晋绥后代林炎志、续大田、苏斌等27人抵达兴县,来到位于蔡家崖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大厅里向贺龙元帅的雕像敬献花篮并参观纪念馆,重温烽火岁月父辈的革命历程。实物、图片、模拟场景、雕塑等,展示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父辈同日军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让晋绥后代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纷纷在父亲的雕塑、图片、名字前留影。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晓飞吩咐摄影记者拍下柜内展示的龚逢春、姜宝箴夫妇使用过的毛毯,说回去让94岁的姜阿姨看看照片。参观完纪念馆,大家在前往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的路上,在一通汉白玉石碑前驻足。段晓飞向记者介绍:石碑上父亲段云所书《续范亭诗赠贺龙将军》的诗,是续将军为贺老总所写,作于抗战初期,这幅字在贺龙家的客厅挂了35 年,2011年5月,经山西省委宣传部批准,将这幅饱含着时代印记的作品,镌刻成碑。当年6月9日在兴县开工,那一天恰是贺龙祭日,8月1日竣工。这通汉白玉石碑昂然矗立于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院内,默默地述说着父辈们的一段深情。林炎志、续大田、段晓飞三位晋绥后代在碑前深情合影,寄托对老一辈深深的缅怀之情。

  大家随后参观了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泽东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晋绥干部会议旧址、晋西北行署大院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路居时的窑洞以及贺龙的旧居,院内松柏苍翠,桃枝绽蕾,在寒风中诉说着春的信息。之后,众人又乘车来到北坡村,沿着村里崎岖蜿蜒的坡路向上,到达正在修建中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旧址。阴沉沉的天空突降大雨,雨雾中,晋绥后代仍以极大热情瞻仰父辈在战争年代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1942年8月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晋西区委撤销,中共晋绥分局成立,书记为关向应,副书记为林枫。2011年12月9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林枫、郭明秋夫妇骨灰迁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儿女们将来自黑龙江省望奎县林枫故居、河北省涿鹿县、山西省兴县北坡村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所在地院落中的三份家乡土,徐徐撒入墓中。这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啊!斯人已去,萦绕的是挥之不去的怀念。大雨中,林枫之子林炎志和大家冒雨坚持在每一个院落里都认真地看着,天地动容,这如帘的雨幕似大家追思的泪水,默默地无言地在心里流淌。

万水千山寻烈士

  青山含悲埋忠骨,碧水呜咽祭英烈。4月2日上午9时许,位于兴县东会乡寨上村阳坡水库之畔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气宇轩昂的汉白玉石牌坊上由段云所书的 “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毛主席1952年题词的晋绥革命烈士纪念塔巍峨地矗立着,纪念塔后百米长的黑底金字英烈墙上,书写着1949位先烈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及牺牲时间。蒙蒙细雨中,晋绥后代、烈士亲属、吕梁军分区官兵、兴县各界干部、群众、学生500余人排成方阵,怀着沉痛的心情,迎接烈士遗骸归葬。陵园回响起低沉的《思念曲》,20名礼兵抬着5具新近收迁的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走进陵园。在场代表眼含热泪,向烈士灵柩默哀、敬献花篮、鞠躬、致悼辞。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晋绥后代代表林炎志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在烈士陵园一座座的墓碑中可以看到烈士们英勇抗击日寇的身影,在烈士英名墙上可以听到他们对侵略者愤怒的呐喊和无声的控诉。今天我们代表我们的父辈,代表我们的兄弟姐妹,代表晋绥大地的父老乡亲,将烈士遗骸英魂迎回陵园,亲手为烈士们种下松柏,送上绿荫,让烈士精神永在,英魂永存!

  烈士遗骸安葬后,各界代表参加了“为陵园送绿荫捐款植树”活动。

  贺炳炎之女贺北生说,60多年前我的父亲跟随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来到这里,8年时间与这里的人民朝夕相处,为了民族的独立共同奋战,60多年后,我们这一代来到这里共同缅怀共迎烈士回归。现在我是一名退休兵,来到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感受到当地政府及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再次敬上我最崇高的军礼!愿我们共同来完成老一辈人的心愿,永远跟党走,永远为人民服务!

  方正之之子马小鸣说,抗战八年,不知有多少先辈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晋绥边区独具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虽然她在中国历史上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晋绥精神充分体现出革命前辈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勤俭朴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晋绥精神更彰显出民族正气报国无求的美丽光辉。

  杜心源之女杜秀文说,这是第三次回兴县,每次回来都能感受到兴县老区的变化。这次在清明节前回来,心情难以平复。心中更多的是崇敬、感恩、沉痛,同时更感到责任和义务。作为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理事,希望能为晋绥老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点实事,回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兴县人民。

  张广洪之女张和平说,从我记事起,就从父亲口中知道贺老总、续范亭,知道山西的兴县、岢岚、神府。当年晋绥边区政府为保证前线和延安的物质供需,长年吃黑豆,无盐少水,冬天没有棉衣,但从父亲创作于1941年日军扫荡生活最艰苦时期的《生活之歌》中,我感受到的却是充满阳光和乐观的精神。今天,当我们追寻父辈足迹回到这块深情的土地上时,我想,为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就是晋绥精神的核心和源泉。

  卢梦之子田小明说,1983年夏天,父亲利用假期,回到阔别多年的晋绥老区,走遍了当年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现在我代表父亲回到兴县,体验到父亲当时的心情,感激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吕梁军分区司令车瑞金接受采访时说,烈士遗骸收集收迁一直受到吕梁军分区、兴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11年,县里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晋绥革命烈士陵园,这几年陆续找到了551位烈士遗骸,被集中安葬在了这里。还有1000多位烈士遗骸散落在外,吕梁军分区和当地政府将继续发动群众尽快将散落在外烈士的遗骸找到;将继续完善陵园配套设施,让所有的散葬烈士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段云之子、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晓飞说,八年抗战,仅兴县就有2000多名八路军官兵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他们都是民族英雄。革命胜利后,本该回来厚葬他们,但却让英烈们等了这么多年。我们是替老一辈来还“债”的,来寻找、安葬他们的战友。基金会将全力支持当地政府,两年之内完成晋绥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和整体绿化目标,让晋绥英烈们长眠于青山绿水之中。(本栏图片由王新亮、白旭平摄)

“相关链接”

  晋绥老一辈革命家及部分开国元勋和开国将领的后代:林枫之子林炎志、李井泉之女李力清、续范亭之子续大田、华国锋之子苏斌、彭绍辉之子彭志强及夫人岳中秋、黄新庭之子黄西平、贺炳炎之女贺北生、廖汉生之女廖涤青、顿星云之女顿云润、王恩茂之子王北建、朱家胜之子陈德延、朱家胜之女朱远荣、姜胜之子姜政新、李健民之子李西平、姚喆之子姚普明、饶兴之女饶涛、罗洪标之子罗旭东、韩双亭之子韩伟及韩冀宁、段云之子段晓飞、方正之之子马小鸣、张广洪之女张和平、杜心源之女杜秀文、卢梦之子田小明、张俊刚之女张新华、贾玉来之子贾宪生共27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报记者 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