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拆迁路上看作风 ——兴县棚户区改造攻坚战见闻

发布日期:2016-05-12 10:20    来源:吕梁新闻网    作者:兴县编辑
      实习记者 刘小宇
     在兴县棚户区改造中,听到群众评论最多的是,项目决策坚定,项目实施坚决,项目推进快速。听到群众感慨最多的是,干部的作风变了,居高临下的命令少了,与百姓细致谈心的多了,简单粗放的方式少了,进村入户的次数多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折射到工作中就是群众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理解配合,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兴县蔚汾东路的拆迁工作。
     为了保障居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形象,今年1月开始,兴县县委、县政府拉开了棚户区改造攻坚战的序幕,要求县乡村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扑在第一线,强力攻坚。干部们很快沉到基层,对所涉及拆迁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思想和诉求,制定了合理的拆迁方案。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细致耐心地为群众讲解拆迁对于县城面貌改善和城区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重要意义,以及补偿方案的合理性。4月12日,记者来到兴县城关镇圪洞村的拆迁现场,旁边是313省道,当地政府已经对道路两旁的一些门面进行了拆除,这次拆迁涉及蔡家崖村到西关镇的5公里路段,也是兴县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第一期项目。“这条公路是313省道,车流量非常大,道路两旁是一些门面,人流量也非常多,大量的人流车流聚集导致这里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和脏乱差的环境。”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在拆迁现场,有一座孤立在废墟中的红色二层楼,村民老温的门面房因为涉及纠纷,拆迁拖到了最后一户。“县里的扩路政策是好的,原先是按住建类的标准补偿,现在按市场调查价进行补偿,两者之间的补偿价格差远了。”老温对记者说。在老温的身边,一直和他沟通交流的是兴县城建局副局长王慧平,他是这次拆迁的包片领导,这已经是他第十次上门解释拆迁政策了。经过王慧平耐心细致的沟通,这一次老温心里的结终于解开了,对拆迁达成了一致意见,当场开始了拆迁。
     王慧平说:“拆迁时群众想多要一点,我们理解,所以我们要多解释多沟通,采取各种手段,在干部谈心的同时,也找他的亲戚朋友劝说,说清楚了群众就没情绪了。”他介绍,对一些暂时理解不了政策的群众,县里都是干部包户责任到人。在蔚汾镇的南通村,记者随包村干部来到了杜三迎家。等拆迁工作组走到门口时,看到一辆三轮车上装满了东西,老杜已经开始自行搬迁。这次拆迁涉及他的六孔窑洞,对于居住了20年的老窑洞,能够搬迁老杜既留恋又高兴。“现在我们村路窄,只能上来个三轮车,大汽车上不来。村里常有停电时,有时雨大了房顶就往下渗水。”老杜所在的南通村也是个典型的城中村,2万平方米的村子挤着1千多口人。民意调查,征求意见,宣传动员,摸清群众的思想和诉求,都是很繁琐的工作,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拆迁方案,拆迁包片干部忙得没个歇空。“谈好一部分拆除一部分,现在已经拆了100多户。这次拆迁乡镇村委的干部及群众配合的很好,几乎是无缝对接。我们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还成立了有村民代表参与的拆迁安置领导组、安全保障组,一方面保证被拆迁人的利益不受侵害,防止出现强制拆迁行为;另一方面保证拆迁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王慧平向记者介绍。
     在此次棚户区改造中,兴县近千名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转变了作风,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赞扬。据了解,目前全县2个乡镇8个村的搬迁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