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陶寺:帝尧之都·中国之源】临汾陶寺为何是最早【中国】从陶寺

发布日期:2015-06-17 12:11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记者李宏伟
   “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什么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说:“中国”应该由两个概念构成,第一个“地中”概念的出现,第二个概念“国”。国,不是狭义的城池概念,而是一个国家,国家社会形态。
   2002年秋,在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附近,考古工作者在一座中期大墓中发现竖立着一根木杆,上面涂有黑、绿和红色标记的漆,在木杆东侧壁龛内还发现了玉琮、玉戚。上世纪80年代,在早期墓葬中也发现过一根木杆。这些木杆和玉器功能是什么?引起考古工作者对“圭表”的联想。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2009年6月21日,夏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在陶寺古观象台,用出土“圭、表”1:1的复制品进行验证显示,与木杆一起出土的玉琮、玉戚是作为游标、景符、垂悬附件来使用的,它们的组合,共同构成了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圭尺实物工具套,证明中国古代天文测量使用的圭表仪器至少可早到距今4100年前的陶寺文化中期,是使用圭表进行天文测量的历史性突破。
   专家学者们对这根木杆的每一段色带从NO.1—NO.44编号,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的计算,得出结论:陶寺圭尺不同刻度分别用于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影长判断,而NO.11的刻度为1.6尺,与《周髀算经》“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记载吻合,证明陶寺就是其所记载的“地中”,并与天文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推算的纬度相符。
 这表明,陶寺遗址“圭表”测影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更重要的是确定“地中”,进行大地测量。于是,专家学者们以陶寺城址中表为测量十字基点,推测出了陶寺文化四表地,证实了先秦文献所记四海之内地广数据的存在,印证了《尧典》中“光披四表”的记载。在古代,天文历法由官方掌握。何驽认为,在尧舜禹时期甚至到西周时期,政权的交替甚或都城的变化都伴随着圭表“中”的交接或“地中”夏至影长标准的改变,充分说明“帝王所都曰中”源自“王者居中”的意识形态,更确切说应是“王者逐中”。
 王者为何逐“地中”呢?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副教授武家璧认为,上古时期,人们以为大地是平的,普天之下最高的“天顶”即“天之中极”只有一个,对应“天顶”的就是“地中”,唯有“地中”才是人间与上天交流的孔道。王者独占“地中”,就是要垄断与上天沟通的权力,达到“独授天命”“君权神授”合法化的政治目的,建都立国才名正言顺。
 据记载,尧禅位给舜时叮嘱:“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意思是说,天时和历法必须由你亲自掌握,你要好好地把握住手中圭尺。说明圭尺在当时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何驽认为,“中国”的最初含义是“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
 陶寺遗址是我国、最起码是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定进入早期文明的一个最早的都邑性遗址,已进入国家社会,因此,是迄今为止最符合“中国”本初概念的政体——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陶寺,破译了最早“中国”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