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临县红枣滞销再追踪

发布日期:2016-03-08 09:59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3月1日,本报《临县红枣难卖,问题究竟在哪?》一文报道了八方共援、临县红枣扭转滞销的情况,并对临县红枣滞销原因进行了调查。3月7日,临县红枣产业局局长秦聪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临县红枣销售情况、滞销之因、未来布局进行了分析。
  滞销之因:金融生态被煤炭产业破坏了
  《临县红枣难卖,问题究竟在哪?》一文调查发现,供过于求、竞争力不够只是临县红枣滞销的表象,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深加工不足,而深加工不足的原因则是企业土地无法确权,企业不敢放手大干;银行信贷停滞,企业没有能力扩大规模。因此,土地和资金才是临县红枣滞销的根因。
  真相在细节中,秦聪明抛出了更具体的认识。
  “吕梁的金融生态被煤炭产业破坏了。”这是秦聪明给出的第一个分析。
  临县的枣企多数都是靠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多数不依靠银行贷款,企业家明白深加工是临县红枣发展壮大的出路时,开始寻求银行贷款。2014年,不少临县枣企走出了银行贷款的步伐。一家大型枣企获得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共1600万元贷款支持,但之后银行停贷,企业还贷压力加大,无力也不敢进行投资。秦聪明认为,表面上,出于风险等方面的考虑,银行不愿意给枣企放贷,实则是吕梁的金融生态被煤炭产业破坏了。
  相关信息表明,由于煤炭行业的高利润,多数银行都喜欢将资金投入到煤炭产业,压缩其他产业的资金投入。
  关于土地无法得到确权的问题,目前省工商联、环保厅、国土厅等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了多个调查组和工作组进行调研。秦聪明说,由于多个相关部门的介入,包括土地、资金在内的相关问题应该会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出台。
  未来规划:市场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
  2015年,临县红枣年产量达到2亿公斤,滞销声传遍全国,在中组部等部门的号召下,“义买”成为主旋律,临县红枣滞销情况得到缓解。“通过滞销,临县红枣宣传出去了,但去年让大家献爱心,今年怎么办?”秦聪明说,目前临县已有详细的规划来破题红枣产业的发展,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市场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
  首先是调结构。包括种植2万亩有机红枣,通过提质增效来打造临县红枣的竞争力;包括种植10万亩早熟红枣,提前上市来提高竞争力;包括种植大型木枣,提高临县红枣的品相(目前,临县传统木枣种植占种植总量的80%,品相不如大型木枣)。临县地理位置特殊,黄河川流而过形成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非常适宜枣树栽培与生长,而且富含的多种元素是其他地方红枣没有的。
  二是发展深加工,并整合资源、统一市场。秦聪明说,深加工是临县红枣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如果现有的深加工企业能充分开工,临县红枣滞销的局面将得到改变。而且,只有走深加工的道路,红枣产业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三是建设全国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包括综合的批发市场、多品种红枣、电商、冷库等等。秦聪明说,临县是全国红枣产量最大的县,具备建设红枣交易市场的条件,如果红枣交易市场能够建立,临县不仅可以卖本地枣及衍生品,全国各地的红枣都可以在临县进行交易。
  四是大力发展电商。2015年、2016年之交,临县红枣15%-20%是通过消费者的“义买”卖出去的,主渠道是电商。
  临县红枣滞销引发多方关注,目前已成为各方把脉山西经济的一个切入点。记者了解到,省工商联、农业厅等成立了多个联合调查组,正在对临县红枣的产业化进程进行持续调研。 (本站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