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亲历晋绥军民悼念关向应

发布日期:2016-07-01 17:0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姚文锦
 姚文锦
    1946年7月22日,时任120师兼晋绥军区政治委员的关向应同志不幸病逝了。噩耗传到晋绥边区,宛如晴天霹雳,喜气洋洋的解放区立即陷入一片悲痛。农民倚锄而叹,泣不成声;指战员泪流满面,默哀不语。我当时任边区警卫员,从参加八路军起他就是我的政治委员,我的悲痛之心更是难以言表。 
关向应政委逝世的当天,贺龙司令员在中央晋绥分局高干会议上刚作完报告。这一噩耗震惊了整个会场,与会者无不悲痛。贺龙司令员脸色阴沉,泪流满面,默默地走出会场。我们这些任警卫工作的同志,心中既有失去政委的无限悲痛,更增加了怕贺老总过度悲伤影响身体健康的担忧。为确保首长的安全,我们只有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贺老总,以防意外。 
   7月31日下午,晋绥边区党政
军领导机关干部和各地委党政军的负责人共2000多人集结在兴县北坡村头的场地上,沉痛悼念关向应政委。大会在肃穆的气氛中开始,哀乐声、挽歌声撕裂着人们的心肺。    贺老总在关向应政委遗像前献上花圈,并开始致悼词,刚刚说到他“失去15年来同生死共患难最真挚的战友、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最优秀的领导者、毕生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时,全场人员无不掩面哭泣,悲痛万分。贺老总由于过分悲痛,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以至站立不稳,实在无法继续致词,只好由晋绥分局副书记张稼夫代替致完悼词。 
    8月1日,晋绥边区各界隆重为关向应政委举行追悼大会。人们扶老携幼,冒着酷暑,奔向设在兴县城里的祭堂,在遗像前向敬爱的关政委告别,然后默默地有秩序地退出,走向水西关庄严肃穆的会场。下午4时,哀乐奏响,1.6万多位哀悼者脱帽恭立,低头默哀。追悼大会由一地委组织部长苗锋树主持,他说:“咱们的贺老总原决定要来参加大会,但由于他失去亲密
战友而过分悲痛,已上不了马,一时不能来。”此时,低泣的群众突然如决堤的河水般失声痛哭,连主持人也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了足有5分钟。 
    紧接着,地委书记刘长亮开始诵读祭文:“敬爱的关政治委员,你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把奴隶的心照亮;你是我们苦难中的亲人和救星,把吃人的豺狼打跑;你是革命工作上的典范,把同志们引上正确的道路;你是贺龙伟大而亲密的战友,共同亲手缔造了这块晋绥解放区……”祭文再一次将人们的回忆带到关政委健在的日子…… 
    追悼大会过后,兴县城内设灵堂公祭三天,相继从乡乡村村赶来祭奠的军民有3万多人。三分区、八分区、神府等地各军分区均派来代表参祭。特别是兴县完全小学
300多名小学生,最小者年仅6岁,但同样满含悲痛,一个个绷着严肃的小脸,低垂着头走进祭堂,默默地伤心地擦着眼泪走出来。 
    兴县城周围各村庄的群众,端着按当地习俗用的各样祭品,胸前佩戴素白纸花,胳膊上缠绕着黑纱,向关向应政委遗像行三叩九拜的隆重古礼。水磨滩村的康三孩,带着妻子和刚会走路的娃娃,一家三口携带祭品前来祭拜。贺家圪台村的郝卢新,和他的爷爷、母亲,祖孙三代一起前来祭拜。马塔村65岁的刘妈妈,因为家中贫穷,卖掉一斤麻绳买了祭品,三天时间连来三次祭拜。她在祭堂里看着关向应政委的遗像沉痛哀忆说:“1940年冬天,我和我的小孙孙被日本人包围住,是关政委和贺司令领导的队伍,把我们祖孙二人救出来的。”二十里铺的李怀有,带领全家祖孙三代六口人前来祭拜。距兴县城关50里的贺家圪台小学,领头献祭品的是13岁的女生郝巧文。张家梁村双目失明的刘三成,跌跌撞撞随同群众一起前来祭奠。1943年在反“扫荡”中,关政委亲自指挥,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挽救了二十里铺全村人民,其中65岁的孙猪子是在正要遭敌人杀害时获救的。孙猪子听到关政委病逝的消息后,流了两天泪,两天没有睡成觉,8月l日这一天,他抱病前来祭奠,并站在关向应政委遗像前悲痛地说:“我老汉死了比你走了好,你活着能救很多人!”64岁的郝耀春,从汾阳新解放区来兴县探望女儿,到这里惊闻噩耗,也由女儿搀扶着来祭堂叩头。冀中解放区博野县抗日军人家属刘凤羽途经城关,也赶到祭堂悼念说:“关政委有功于我们冀中老百姓
,没有120师开到冀中,我们在日本人手里也活不成。” 
    许多人虽然不熟知关向应的生平事迹,但都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者,是晋绥解放区缔造人之一。他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挂在心怀,他与人民情似海深。 
对我来说,由一个讨吃要饭、揽工受苦的穷孩子
参加了八路军120师,在关向应政委的亲自教育和培养下,成长为一名战斗员,对突然失去自己敬爱的首长的现实,实在是无法接受。至今想起来都激情难抑。 
    兴县水西关全体居民在挽联上写着两句话:“永记心头,永世不忘。”它表达了晋绥军民的共同心声,也表达了我的心情。 
    关政委,人民不会忘记你,我更不会忘记你! (原载《党史文汇》2005年第1期)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