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大连人民的好儿子--关向应
发布日期:2016-07-01 17:2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党史纵横
2012年9月10日是关向应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以此文深切怀念关向应同志,缅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建立的不朽功勋。
关向应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担任团中央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红三军政委、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一二○师政委等职务,是党的六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七大中央委员。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不幸在延安病逝,享年44岁。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挽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人称“小代笔先生”
关向应,原名关治祥,1902年9月10日,出生于大连金州大关家屯一个贫寒的满族农民家庭。关向应的少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度过的。他的父亲没上过学,那时侯,不识字的人不仅上衙门办事受欺压,就是在村里也要受地主、巡捕的坑骗,一家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父母决定“让孩子上学”。他们节衣缩食、口挪肚攒,终于在关向应10岁那年筹够了学费,将他送到本屯私塾念书。关向应从小就特别懂事,理解父母的辛苦,所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白天,他在学校认真听讲;放学回家后,他一面放猪一面看书;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练字和学画画。为了不影响奶奶睡觉,他把衣服支起来挡住光亮,奶奶深夜醒来,看见他还在看书。由于关向应的刻苦,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出众,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练了一手好毛笔字,不管是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都书写得清秀挺拔。在学校,同学们都争着让他写书皮。逢年过节,他就更成了屯里的忙人,邻里都把红纸拿来,让他给写对联。左邻右舍的穷乡亲遇有红白喜事、买卖文书,都请关向应代笔。因为他个子小,坐着够不着桌子,就跪在椅子上写。一来二去,关向应成了屯里有名的“小代笔先生”。
立志“精忠报国”
1918年春,关向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亮甲店第二蒙学堂。在学校,他特别喜欢看历史和武侠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国事悲》等,后来对《论语》、《古文观止》等书也很感兴趣。当时,这些书都是被禁读的。可是关向应却认为这些书要比课本上的知识丰富,更有学习的必要。于是,他就偷偷地看,或是用课本盖着小说看。后来,他偷看禁书的事情被先生发现了,就有意为难他叫他背诵和回答问题。没想到,关向应每篇课文都能倒背如流,回答问题也非常准确。
关向应经常被书中豪杰们反抗强暴、杀富济贫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也深深受这些人的影响。他不只一次地跟奶奶和爸爸、妈妈讲我们穷不是命不好,而是世道不公平。日俄战争后,大连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旅大地区沦为日本的一个洲,称为“关东洲”,所有的学校都强迫中国学生学日语,并把日语当成是“国语”,实行奴化教育。关向应总是愤怒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日本话。”他在日本的教科书上写了很多“精忠报国”、“中国、中国”的话,以此表达他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民主感情。
“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
1922年3月,关向应被分配到日本兴业株式会社工作。因在工作中与日本人发生冲突,不到一个月,他就辞职回家了。金县亮甲店镇事务会会长、大地主巴树声知道了关向应辞职的事。之前他就非常赏识关向应的才华,为了给其日本主子笼络人才,巴树声向关向应下了聘书,请他到事务会当书记。这个职务在外人看来可是个很有“前途”的工作,许多人都羡慕关向应能找到这么好的差事。不料,关向应却当场回绝了巴树声的邀请。他坚定地说:“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关向应的父亲起初也不理解儿子的做法,于是关向应就开导父亲说:“人不能为了钱,昧着良心替日本人和走狗欺压百姓。”关向应不为日本人做事的事在亮甲店一带很快传开了,乡亲们都夸他是个有志气的好青年。同年5月,关向应来到《泰东日报》社工作。这期间,关向应结识了报社编辑刘恫躬和他爱人石三一,并在刘恫躬夫妇创办的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上夜校。这所学校是以教育儿童为掩护的进步组织。白天,学校给儿童们上课;晚上,就开办工人夜校,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关向应在大连中华三一学校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思想。
积极“投身革命”
1924年2月,党中央派共产党员李震瀛等人到大连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李震赢是以记者的身份到《泰东日报》社工作的。关向应在工作中经常和李震瀛接触,并阅读了李震瀛带来的《新青年》、《苏维埃劳工政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等书籍,很受启发。李震瀛发现关向应是一个非常上进、好学的有为青年,便介绍他加入了大连第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推举他担任团小组组长。从此,关向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协助李震瀛办《民国日报》,整顿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并组织印刷界职工成立了大连印刷工联合会,还陪同李震瀛深入到工学会的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等。1924年5月,李震瀛在大连的活动被日本统治当局发现,不得已只能离开大连前往上海。临行前,李震瀛提出要带关向应一起走,关向应欣然答应。当关向应告诉父亲自己要远行的打算后,父亲对这个不听父命、不回家结婚的“不孝”之子暴跳如雷,奶奶和母亲也非常生气,拉着他的手不让他走。关向应在不能泄露组织秘密的情况下,不得不向父亲婉转解释,并安慰母亲说:“你不是希望我将来过好日子吗?这次去上海做事,就是要让咱家、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父母的挽留未能动摇关向应投身革命的决心,母亲和奶奶强留不成只能流着泪,一直将关向应送到村口。关向应拉着妹妹的手,对母亲说:“妹妹将来找婆家,不要找有钱人家,咱们家穷,闺女到人家要受气的,要找个劳动人家。”其实,向应心里也舍不得家人,毕竟父母的年龄都大了,而且家里贫穷,生活的收入都靠他的工资收入,自己一走,家里的境况又会陷入窘迫。但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关向应深深地向家人鞠了一个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征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儿行千里母担忧’……非侄不能领悟斯义,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惟一之人生观也。……侄现在已彻底地觉悟了。然侄之所谓之觉悟,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谈恋爱,讲浪漫主义的……是有主义的,有革命精神的。”
这是关向应1925年1月准备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临行前给家乡的叔父关成顺、关成玉(因关向应父母不识字,每次写信都由叔父关成顺、关成玉代收,由他们把信的内容念给关向应的父母听,并代为回信)写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明确表达了他“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的崇高志向,婉转地向父母解释了自己不得不离家远行的苦衷。
原来,1924年5月关向应随李震瀛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后,一边在上海大学读书,一边从事秘密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关向应目睹了上海黑暗现实,更加坚定了反对帝国主义、献身革命、拯救祖国的决心。期间,父亲和母亲非常想念儿子,于是就让关成顺(关向应的叔父)到上海来找关向应,让他赶紧回家成亲。但是关向应没有随叔父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上海为党工作。1925年1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关向应,经陈乔年、余世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了他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自关向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到逝世,整整22年从未回过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载《党史纵横》2012年第10期)
人称“小代笔先生”
关向应,原名关治祥,1902年9月10日,出生于大连金州大关家屯一个贫寒的满族农民家庭。关向应的少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度过的。他的父亲没上过学,那时侯,不识字的人不仅上衙门办事受欺压,就是在村里也要受地主、巡捕的坑骗,一家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父母决定“让孩子上学”。他们节衣缩食、口挪肚攒,终于在关向应10岁那年筹够了学费,将他送到本屯私塾念书。关向应从小就特别懂事,理解父母的辛苦,所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白天,他在学校认真听讲;放学回家后,他一面放猪一面看书;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练字和学画画。为了不影响奶奶睡觉,他把衣服支起来挡住光亮,奶奶深夜醒来,看见他还在看书。由于关向应的刻苦,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出众,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练了一手好毛笔字,不管是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都书写得清秀挺拔。在学校,同学们都争着让他写书皮。逢年过节,他就更成了屯里的忙人,邻里都把红纸拿来,让他给写对联。左邻右舍的穷乡亲遇有红白喜事、买卖文书,都请关向应代笔。因为他个子小,坐着够不着桌子,就跪在椅子上写。一来二去,关向应成了屯里有名的“小代笔先生”。
立志“精忠报国”
1918年春,关向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亮甲店第二蒙学堂。在学校,他特别喜欢看历史和武侠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国事悲》等,后来对《论语》、《古文观止》等书也很感兴趣。当时,这些书都是被禁读的。可是关向应却认为这些书要比课本上的知识丰富,更有学习的必要。于是,他就偷偷地看,或是用课本盖着小说看。后来,他偷看禁书的事情被先生发现了,就有意为难他叫他背诵和回答问题。没想到,关向应每篇课文都能倒背如流,回答问题也非常准确。
关向应经常被书中豪杰们反抗强暴、杀富济贫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也深深受这些人的影响。他不只一次地跟奶奶和爸爸、妈妈讲我们穷不是命不好,而是世道不公平。日俄战争后,大连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旅大地区沦为日本的一个洲,称为“关东洲”,所有的学校都强迫中国学生学日语,并把日语当成是“国语”,实行奴化教育。关向应总是愤怒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日本话。”他在日本的教科书上写了很多“精忠报国”、“中国、中国”的话,以此表达他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民主感情。
“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
1922年3月,关向应被分配到日本兴业株式会社工作。因在工作中与日本人发生冲突,不到一个月,他就辞职回家了。金县亮甲店镇事务会会长、大地主巴树声知道了关向应辞职的事。之前他就非常赏识关向应的才华,为了给其日本主子笼络人才,巴树声向关向应下了聘书,请他到事务会当书记。这个职务在外人看来可是个很有“前途”的工作,许多人都羡慕关向应能找到这么好的差事。不料,关向应却当场回绝了巴树声的邀请。他坚定地说:“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关向应的父亲起初也不理解儿子的做法,于是关向应就开导父亲说:“人不能为了钱,昧着良心替日本人和走狗欺压百姓。”关向应不为日本人做事的事在亮甲店一带很快传开了,乡亲们都夸他是个有志气的好青年。同年5月,关向应来到《泰东日报》社工作。这期间,关向应结识了报社编辑刘恫躬和他爱人石三一,并在刘恫躬夫妇创办的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上夜校。这所学校是以教育儿童为掩护的进步组织。白天,学校给儿童们上课;晚上,就开办工人夜校,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关向应在大连中华三一学校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思想。
积极“投身革命”
1924年2月,党中央派共产党员李震瀛等人到大连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李震赢是以记者的身份到《泰东日报》社工作的。关向应在工作中经常和李震瀛接触,并阅读了李震瀛带来的《新青年》、《苏维埃劳工政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等书籍,很受启发。李震瀛发现关向应是一个非常上进、好学的有为青年,便介绍他加入了大连第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推举他担任团小组组长。从此,关向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协助李震瀛办《民国日报》,整顿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并组织印刷界职工成立了大连印刷工联合会,还陪同李震瀛深入到工学会的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等。1924年5月,李震瀛在大连的活动被日本统治当局发现,不得已只能离开大连前往上海。临行前,李震瀛提出要带关向应一起走,关向应欣然答应。当关向应告诉父亲自己要远行的打算后,父亲对这个不听父命、不回家结婚的“不孝”之子暴跳如雷,奶奶和母亲也非常生气,拉着他的手不让他走。关向应在不能泄露组织秘密的情况下,不得不向父亲婉转解释,并安慰母亲说:“你不是希望我将来过好日子吗?这次去上海做事,就是要让咱家、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父母的挽留未能动摇关向应投身革命的决心,母亲和奶奶强留不成只能流着泪,一直将关向应送到村口。关向应拉着妹妹的手,对母亲说:“妹妹将来找婆家,不要找有钱人家,咱们家穷,闺女到人家要受气的,要找个劳动人家。”其实,向应心里也舍不得家人,毕竟父母的年龄都大了,而且家里贫穷,生活的收入都靠他的工资收入,自己一走,家里的境况又会陷入窘迫。但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关向应深深地向家人鞠了一个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征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儿行千里母担忧’……非侄不能领悟斯义,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惟一之人生观也。……侄现在已彻底地觉悟了。然侄之所谓之觉悟,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谈恋爱,讲浪漫主义的……是有主义的,有革命精神的。”
这是关向应1925年1月准备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临行前给家乡的叔父关成顺、关成玉(因关向应父母不识字,每次写信都由叔父关成顺、关成玉代收,由他们把信的内容念给关向应的父母听,并代为回信)写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明确表达了他“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的崇高志向,婉转地向父母解释了自己不得不离家远行的苦衷。
原来,1924年5月关向应随李震瀛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后,一边在上海大学读书,一边从事秘密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关向应目睹了上海黑暗现实,更加坚定了反对帝国主义、献身革命、拯救祖国的决心。期间,父亲和母亲非常想念儿子,于是就让关成顺(关向应的叔父)到上海来找关向应,让他赶紧回家成亲。但是关向应没有随叔父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上海为党工作。1925年1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关向应,经陈乔年、余世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了他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自关向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到逝世,整整22年从未回过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载《党史纵横》2012年第10期)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