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关向应传--第二章走上革命的道路(一)

发布日期:2016-07-14 15:40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穆欣
作者 穆 欣
大连的第一批共青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成了自为的阶级,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政治力量和领导力量,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到来。党成立就积极地领导全国工人进行革命斗争,各地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地迅速发展起来。从1922年到1923年,形成了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从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的“二七”大罢工,在东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地接连发生了数次罢工。东北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为了贯彻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它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的决议和路线,决定在东北地区开辟党的工作。李大钊委派李震瀛和陈为人前往东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李震瀛(1896 -1937),原名李宝森,又名李泊之、骆森。天津市人。1919 年参加天津觉悟社,并为天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1 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北方从事工人运动。1927 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参加八七会议,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去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九次全会。1928 年回国后,在上海、武汉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 年在上海被捕,1932 年获释后回到天津,1937 年病逝。
    陈为人(1899-1937),原名陈蔚英,曾用名陈洪涛、张明等。湖南省江华县人。1920 年在上海和罗亦农、张太雷等一起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偷越国境去苏俄寻找革命真理。中共“一大”后,被中央派往山东帮助建党。1923 年被派往东北工作,是东北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 年及1927 年曾参加二大、五大。八七会议后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2 年起负责管理党的“中央文库”工作,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保全了“中央文库”全部机密文件。他在1928年和1931 年两度被捕入狱,遭受严重摧残致病,1937 年在上海病逝。
    李震瀛、陈为人等于1923年3月抵哈尔滨后,看到当地出版的《晨光报》言论进步,先以向这家报纸投稿的机会,与报社的进步人士韩铁声等取得联系,后又参加该报工作,以该报记者身份开展工作。他们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并与哈滨市各学校、各文化团体和知识界人士广泛接触,积极开展工作,迅速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和中共哈尔滨独立小组。9月初,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哈尔滨反动势力的压力,李震瀛、陈为人和韩铁声被迫退出《晨光报》,另行成立哈尔滨通讯社,作为秘密开展工作的据点;继又成立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为东北中共组织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他们还建立了党在东北地区的临时交通线,担负起护送中共党员赴苏俄的出境工作。
    1923年底,由于当地形势恶化,李震瀛、陈为人转移到奉天(沈阳)、大连活动。这个时候,大连地区的工人运动比较活跃,在全国罢工高潮的推动下,大连的先进知识分子、青年工人组织了中华工学会,成为工人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核心。李震瀛、陈为人等来到大连,曾到大连中华工学会和大连中华青年会、大连增智学校、三一小学以及其他文化团体作讲演,在《泰东日报》上发表文章。他们通过讲演和文章,向工人和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启发工人的爱国意识和阶级觉悟。还同各群众团体负责人广泛接触,介绍革命书报给他们阅读。他们帮助中华工学会整顿组织,向其负责人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和各地工人运动活动情况,并曾为它起草章程,帮助它同中华劳动组合书记部建立了联系;为在大连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向应随同李震瀛深入沙河口铁道工场华人工学会,宣传革命思想、整顿组织,使其发展成为全市性工会组织,后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图为中华工学会会旗。
中华工学会旧址
    在大连,李震瀛、陈为人都是以新闻记者身分出现的。他们常到《泰东日报》社来,认识了正为寻找拯救中国出路而苦苦思索的关向应。李震瀛等人把关向应、赵悟尘和中华工学会会长傅景阳、青年会会长杨志云,以及栗丰等一批进步青年作为组织发展的对象,对他们进行个别联系和宣传教育,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以及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方针政策等;并向他们透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情况,讲述了国内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如“二七”大罢工等斗争事迹,介绍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民生活各方面的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革命斗争。
    和李震瀛等人的来往,对关向应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他毕生献身革命事业的良好开端。李震瀛带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向导》和理论性刊物《新青年》以及《苏维埃劳工政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等革命书籍,使关向应认清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懂得了要救中国,就必须起来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要革命,就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此,他同大连的一些进步青年,团结在李震瀛、陈为人等的周围,开始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他和赵悟尘、傅景阳等人经常在老虎花园(今称劳动公园)、南山等地召开秘密会议,通过中华工学会展开革命工作。不久,李震瀛、陈为人等离开大连,前往上海。
    李震瀛、陈为人为关向应带来了《苏维埃劳工政策》《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关向应如获至宝,彻夜阅读,进步很快,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正当关向应开始把全副精力献给革命事业,全身心地投人争取民族解放的火热斗争中去的时候,家里准备给他娶亲。他的父亲感觉到关向应正在卷进充满危险的事业中去。就像当时社会上许多父母的做法那样,他想早一点给关向应成家,以为这样就可以拴住孩子的心。这时已被激起了高昂的革命热情的关向应,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父亲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他又无法直截了当地如实说明自己的想法,自知这样做不但不能说服父亲,反而会越发增加父亲的疑惧,只好采取坚决不回家的办法,逼使家里辞掉这门婚事。父母异常不满意他的态度,也招来乡邻们说东道西,议论纷纷。关向应对于这些全不在意,执著地勇敢地沿着通向革命胜利的大道飞奔。
    这个时候,关向应对所受日本人的侵略教育,日本侵略者到处横冲直闯,时刻感到难以抑制的愤懑,急欲摆脱思想上的压抑,便跑到外地谋生。他说:“我并不知道社会上的情形,糊里糊涂地跑往北京住了一个月,也没找着工作,遂又回到大连。不久,有朋友在奉天北铁岭办报,我就到那边学印刷,这是1923年的事。在铁岭作工一年,至1924年3月因李震瀛同志在大连活动,我同时亦被朋友叫回大连。”
   1924年4月,经过李震瀛介绍,关向应和赵悟尘一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是大连的第一批青年团员。
    1924年2月,李震瀛再次前来大连进行革命活动。4月,经过李震瀛介绍,关向应和赵悟尘一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是大连的第一批青年团员。接着,同他经常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几个青年朋友傅景阳、董秀峰、孙云峰、梅向李,也都相继入团,并在6月间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连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
    当时加入青年团的情形,关向应在《自传》中说:“我在大连时简直什么都不知道,即自身所受的压迫,亦未感觉到,及到铁岭作工后,才渐渐感觉到自身地位的痛苦与思想缺乏,因思想缺乏,才连(联)想到自己所受的侵略教育,并想到大连境内的人民所受的压迫与污辱,因之异常痛恨日本;同时因国内的军阀的摧残与外国人的横行,亦感不快。回大连后,就时时与李震瀛同志谈。李震瀛亦对我宣传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与军阀的摧残,同时又介绍我入青年团。此时我才知道,欲解决这里种种的痛苦,非革命不可,因此我才认清我的道路。入团后,我被举为小组组长,同时与同志等筹备印刷工会。”
 
   关向应与赵悟尘、魏长魁按着李震灜的指示,深入大连《辽东新报》《满洲日日新闻》等70多家报馆、印刷厂,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图为《辽东新报》旧址。
    关向应入团以后,李震瀛动员他去上海参加革命工作。这是关向应向往已久的,他便毅然答应。这年5月,李震瀛离开大连的时候,关向应同他一起前往上海。临走前,关向应曾经回家辞行。他到家里见了父母,一面安慰父母别为他的远行担心,一面说明他这次是到上海去找共产党,去黄埔军校学习,以便能够帮助穷人摆脱穷困和压迫,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与抱负。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关向应临别依依。他牵着小妹妹的手,语重心长地对父亲说:“几个妹妹将来结婚不要找有钱人家。咱们家穷,闺女到了那种人家要受气的,要找个劳动人家。”父亲点头同意。关向应辞别家里的亲人和乡邻、朋友,从此踏上革命的征途,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上海的学习和工作
   1924年5月,关向应到达上海。这时,中国革命的形势迅速发展。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后,就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积极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改组国民党成为民主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1924 年 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有一些同志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工作。这次大会宣言中接受了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这样,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结成,革命运动开始高涨。
在上海时期的关向应
   关向应初到上海时,住在闸北国民党上海第一区党部(今宝山路24号)。他一面在闸北市民协会从事革命工作,一面在上海大学学习。上海大学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是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学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理论家、活动家和教育家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杨贤江、侯绍裘等都曾在这里任职任教,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共产主义优秀战士,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创造性地对无产阶级教育制度进行了探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上海大学旧址
  关向应随李震瀛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上海,从此走上了终生革命的道路。他在闸北市民协会协助陈为人开展革命工作。图为闸北旧街景。
    上海大学1922年10月间创立时,公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任校长。但他只是挂名,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员。关向应来校之前,邓中夏于1923年4月任教务长,到校主持工作。为了迎接工人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他创办了社会学系,请瞿秋白任系主任,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培养了大批领导工人运动的骨干。学校政治空气浓厚,思想活跃,学生中共产党员、团员也多。有人说,“此时上海大学差不多是共产党的党校”。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教学中特别着重于使同学“读活的书”,使读书与生活(尤其是社会的、民族的)打成一片。他们的信条是:“如果在第一分钟达到了清楚的结论,第二分钟便当开始实行这些结论。”“他们鄙弃那讲坛上高谈阔论的教授,和学而不行的大学生,认为那只是把学问储藏起来作为自己个人生活的资本的凉血行为。”因此,“上大的学生可以说没有一个只读书不做事的,他们知道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救国的工作是有时间性的--刻不容缓的,所以他们多数虽节衣缩食来使得自己能听课能研究,然而绝不苟安自足于教室与图书室中,他们都或因自知其长,或因大家讨论认为他应当作什么工作而一一有所分派。……”由于这所学校具有革命精神,招致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嫉恨,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言行,“常常地暗侦密探,而施以特别的压迫与留难”。关向应进校以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参加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他在这里学习的时间虽不很长,却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思想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①张士韵:《中国民族革命史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史料》,第32-33页
 
    1、《关向应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照片为本站所加,均选自《纪念关向应》大连史志办公室编 大连出版社2002年出版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