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关向应传--第六章迢迢长征路(四)
发布日期:2016-08-04 11:55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穆欣
作者 穆 欣
踏破万年雪山
从金沙江畔到中旬必经的玉龙雪山,海拔5000多米,高耸人云,人迹罕至,是积雪不化的万年雪山。部队渡过金沙江,就被玉龙雪山支脉哈巴雪山挡住了去路。抬头望去,一片银白。虽然已是5月,每到下午,山上狂风四起,大雪纷飞,严寒刺骨。红军通过这座险恶的大山,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关向应领导政治工作人员,出发前后反复进行思想动员,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千方百计,要做到不拉下一个人,不丢掉一匹马。队伍来到山前,贺龙率前卫四师走在最前面,手里拄着一根棍子,艰难地朝上攀登。刚走到半山腰,突然狂大作,迎面扑来,雪花跟着飘洒下来。哈巴雪山顷刻笼罩在昏暗之中,一会儿下起了冷雨,又忽然转变成鹅毛大雪。积雪很快结成了冰,溜滑难走,奇寒难耐,呼吸困难。有的战士被锋利的冰壳划破了腿,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快到山顶的时候,又一阵狂风怒吼,鹅毛大雪纷飞,一时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昏暗。有的战士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滚下山坡。贺龙高喊道:“同志们,打开背包,把被子披起来!”又说:“同志们加油,不要停下来,危险!”他的关切,给大家极大的鼓舞,使他们忘掉了寒冷,忘掉了疲劳,勇敢攀登,奔向顶峰。关向应走在队伍的后边,不停地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信心百倍地翻过了长征途中遇 到的第一座大雪山。
5月1日,红二、六军团主力抵达中甸。这里版图虽然划在云南省,实际归西藏噶厦政府管理。部队到了这里,发现原来寄于很大希望的中甸,是一个只有几百户藏民,海拔4000米的荒僻山城,根本无法在此休整补充,部队准备稍作逗留休息继续前进。红军在此停留期间,召开了全军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策略路线决议大纲》,以及关于在西北创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和在少数民族中的工作的指示。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的精神,提出二、六军团当前的任务。为了顺利通过这一带藏族聚居地区,关向应和贺龙、任弼时对部队及时进行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要求指战员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贺龙还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主席名义发布文告,说明红军是为扶助藏族人民解除痛苦,为藏族人民谋利益而来,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号召广大藏族同胞和喇嘛僧侣“各安居乐业,毋得惊惶逃散”,并希望“各尽其力与本军代买粮草,本军当一律以现金按价照付,决不强制”等等。
当时关向应身体不好,瘦得皮包骨头,但他依然勤勤恳恳,深入部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部队由此进入藏民聚集地区,藏民吃的酥油糍粑,很多人吃不惯,他首先学会吃,并且告诉大家:“如果不学会吃酥油糍粑,雪山草地走不出去,会要命的。”
红二、六军团在中甸地区前后逗留了几天,于5月5日继续前进。为减少沿途供给困难,二、六军团分作两个纵队先后由中甸出发。贺龙和任弼时、关向应率二军团为左纵队,经得荣、巴安(今巴塘)、白玉;六军团为右纵队,经定乡(今乡城)、稻城、理化(今理塘)、瞻化(今新龙),同时向甘孜前进。
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到中甸,总共走了146天,8100多里路。这140多天里,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击,红军边走边打,经常处在紧张的战斗形势中。从中甸到甘孜,还有漫漫的长途,皑皑的雪山。一路上,二军团要翻两座海拔4000米和两座5000米的雪山(海拔4500米以上为万年雪山)。沿途峪谷纵列,雪山重叠,地势雄险。单是那怪戾的气候,就足能把一个部队拖垮。
关向应从长征开始,一直随五师或六师行动。五师、六师是后卫,担任阻击敌人的任务。
据颜金生回忆:部队从中甸往甘孜前进时,位于左翼的二团,沿着金沙江北上。经过连续的长途行军,在中甸筹到的一点点粮食全吃光了。在渺无人烟的山沟里是无法找到粮食的,大家把希望寄托到前面的得荣县城。关向应随着五师走到这座县城一看:东面是索美河,西边是高耸人云的大山,中间一块小平地上,有几间破旧的房子。人们指着路旁那间快要倒塌的房子说:“你看,这就是县太爷住的房子。”在这里,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影,也看不见一缕炊烟,哪里去筹粮食呢?黄昏,指战员都只“喝了一碗清水一样的糊糊”。临睡前传来上级指示:“明天去喇嘛寺筹粮。”
第二天,关向应和五师的领导干部,亲自带着师总务处的同志前往喇嘛寺去筹粮。中午,部队在路边休息时,关向应—行走过来了。人们看到,“他比以前更瘦了,小黑胡子也更长了,但精力还是那样充沛。原来他们没有找到喇嘛寺,关政委和师首长正在为这事着急。按说去打探道路的人也该回来了,不知怎的连个影儿也不见。有的战士饿急了,就在山地里找点野菜,放在火上烧着吃,或者在山上打野兔;有的躺在山坡上呼呼大睡。关政委和师首长看到这情形,更加焦急不安,来回踱着步子。
“三四个钟头过去了,侦察员用马驮来一个喇嘛。关政委急忙迎上前去,把喇嘛扶下马。那喇嘛一脸恐惧,身上还有点发抖,闭着眼睛,头都不敢抬。关政委坐在他眼前,用十分和蔼的口气通过翻译告诉他:‘我们是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不是国民党。我们路过这里断了粮,听说这附近有喇嘛寺,想去借点粮,但是找不到路,请你给我们指点一下。’关政委足足解释了半个多钟头,那喇嘛才微微睁开双眼,抬起头来看看我们,好一会才有了笑容。大概他也逐渐看出,我们不是那种杀人放火、欺侮藏民的土匪,就对我们说:‘你们走错路了,这大山是翻不过去的,必须返回得荣,再顺大路向西南走,绕过大山再顺大路向西南走,绕过大山再往北就到了。’
“关政委谢过喇嘛,命令部队后卫变前卫迅速下山,返回得荣取道向喇嘛寺前进。下山前,关政委又把到各师帮助工作的同志找来,交代了三件事:各单位把现有的粮食集中起来,明天一早一定叫部队吃顿饱饭;行军中加强收容工作,保证全部人员到达目的地;最后,到喇嘛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单位要有组织地去筹粮,筹完粮一定要登记留借条。关政委还特别嘱咐我们:粮食要统一上缴,因军直和后卫部队也正在饿肚子。讲完这些话,他非常关心地扫视大家一下,亲切地对我们说:‘同志们,我知道大家这些天都很辛苦,有些小鬼快变成老头子了。但是,同志们,在我们队伍面前没有走不通的路:要走,一定要和中央红军会师。越往前困难越多,要懂得干部能吃苦,就会使战士少吃一些苦!多为部队服务,这是我们领导机关的光荣。同志们,困难当头,要身先士卒。’
“部队下山了,关政委亲自扶喇嘛上马,并告诉他明天去喇嘛寺请他带路。喇嘛已经不怕我们了,他连声允诺:‘行!行!行!”,
第二天,由喇嘛带路来到喇嘛寺,“一大片金碧辉煌的房子出现在眼前,……大殿、小殿、高塔、低房足有几百间。”可是,“寺内空旷,静元一人,原来喇嘛听了反动宣传都跑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大米、白面、青稞、糍粑,样
样都有,但是没有主人。向谁去征集呢?这可使我们有些为难。后来关政委把许多白洋和一封致谢信,交给当向导的喇嘛,并且再,三道歉:‘寺院里没有人,只好请你替我们向主人道歉了。’随后,我们又把一份粮食清单交给当向导的喇嘛。关政委拉着喇嘛的手告别:‘谢谢你喽!如果我们给的钱不够,还可以拿着我们的信向后续部队要。”①
就是这样,一路上,关向应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个指战员。他有一匹战马,却经常让给受伤或生病的战士骑,自己走在队伍中间,边走边给战士讲革命故事,鼓励战士前进。有一天,两个战士搀扶着一个病号,行动十分吃力。关向应
看到,立即跳下马,关切的询问那个战士的病情,亲自扶病号骑到他的马上。身边的同志看着他那瘦削的身体,纷纷要求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他坚决不同意。
同志们说:“首长身体不好,步行把身体累坏了怎么办?”他风趣地说:“部队都累垮了,我还给谁当首长呢?”反转过身来问身边的一个战士:“你是怎么参军的?”回答说:“我是自愿参军的。”他又问:“那么,国民党的兵呢?”战士们回答说:“都是抓去的。”他笑了笑,对大家说:“我们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官兵互相帮助,彼此团结,这是我军的性质所决定的。”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以后当了干部,可千万要注意爱护战士呵!”就这样,他一直坚持步行了3天。在登山的途中,关向应走在队伍的后面,关切地注视着每一个战士。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三十多个因饥饿、寒冷和过度疲劳掉队的战士,他们蹲在雪窝里,冻得脸 色发青,嘴唇发紫,浑身直打哆嗦。一问,原来是前卫部队和指挥部直属机关的同志。关向应即命令跟随他的战士:“扶他们上马!”一边说一边和战士们把8个战士扶上了马,回头对其他人说:“在这里等一下,我们送这几个同志过山后,再回来接你们。”说罢,便牵着马护送8位同志过山。翻过雪山,天色将晚,看着他异常疲劳的神态,大家劝他在山下休息,由别人去接其余的同志,他坚持要去。有的人身体过于虚弱,在马上坐不住,他就一直扶着他们。这一天,他同其他同志一共翻越了4次山,把掉队的人员全部接过山来①。正是这样深入的思想动员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鼓舞广大指战员战胜了严寒、缺氧、缺粮等等困难,胜利地连续翻越了几座人迹罕至的大雪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以后人们记述了这些严峻时刻异常艰险的经历:“进入雪山以来,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夜好觉,每夜都有同志因冻、饿、病、累而站不起来了。每当晨曦初露,大家准备新的行军,迎接新的考验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向那些已经长眠在征途上的同志挥泪告别。每当翻过一座山,黄昏时燃起一堆篝火的时候,我们预感到:今夜可能又有亲爱的战友在此地与大家永别。…”②
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关于《二、六军团长征政治工作总结报告》中,记录了红二军团第六师的几个数字:“桑植出发时全师为3313人,到甘孜前,已阵亡309人,负伤531人,病亡137人,因伤病寄留在老乡家190人,战场上生死不明104人,掉队727人,其他原因减员 503人,减员总数为2501人。到甘孜时全师却仍有3044人。限于条件,当时的统计未必十分精确,但它足以表明,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路却又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始终保持着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这样的军队,是任何反动力量所无法消灭的!”③
本文来源于:穆欣著《关向应传》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