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关向应传--第六章迢迢长征路(六)
发布日期:2016-08-08 12:06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穆 欣
作者 穆 欣
在人迹罕至的草地上
1936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组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今金川)地区相继出发,向甘南挺进。7月11日,红二方面军组成两个纵队由甘孜出发,沿四方面军左纵队行进的路线,经日庆、西穷寺、绒玉、阿坝、包座向哈达铺前进。7月22日,中共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我们正动员 全体红军并苏区人民粉碎敌人之进攻,迎接你们北进。”“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时,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个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的伟大局面。”
从甘孜往北,向哈达铺前进,沿途大部分是广漠、荒凉的草地。这是二方面军长征中所经历的一段最困难最艰险的征程。草地的情景,使人怵目惊心!举目一望,茫茫无边,一片草野。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不辨东南西北。人们只能依靠从黑云里露出的微弱阳光,方能辨别前进的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在这辽阔无边的沼泽里,简直找不到道路。脚下是一片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踩到上面,软绵绵的,忽闪闪的,用力过猛就会陷下去,拔不出腿。只能选择草根较密的地方,“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极其艰难地前进。有的地方没长青草,往往是无底深渊。骡马一旦掉进去,惊慌地想爬起来,结果越陷越深,人也无法搭救,很快就完全没顶。可恶的泥潭却又若无其事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这里地势很高,空气稀薄。当时正值夏秋之交,几乎每天下雨,草地的地面总是湿的。红军雨具不足,帐篷不够,露营难得安息。越往草地中心走,困难越大。草地天气瞬息万变,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片。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躲在哪里。草地深处,没有树木,更没有房屋,宿营的时候,少数人能够搭点帐篷,多数只能露宿荒野。夜晚的寒冷,尤其令人难耐。就是睡在帐篷里面,如果遇上瓢泼似的暴雨,帐篷也挡不住,外面哗哗地下着雨,帐篷里也嘀嘀嗒嗒地漏着水。没有帐篷的部队,风雨一来,衣服湿透,地面尽是水,只能泡在水里盼着天明。每当熬过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的时候,有的战士就长眠在这块营地上了。……
部队从甘孜出动前,关向应和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为了领导全军战胜难以忍受的艰难,胜利通过草地走上抗日前线,在部队中不断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在甘孜看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议,他们就以这个决议的精神和抗日民族革命的形势发展,教育战士,鼓舞部队的士气,提出“走出草地就是胜利”的口号,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在物质方面进行了准备。
经过长征行军和艰苦的生活,关向应的身体更加瘦弱。但他意气风发,夜以继日地深入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他在部队行动之前又一次召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和支部领导干部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号召部队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各种准备。在他领导下,各师、团部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思想鼓动工作,反复向指战员说明战胜草地困难的政治意义,并且发动大家研讨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
部队进入草地,关向应仍经常跟随后卫部队行进。从甘孜出发后,敌人不再追击了,饥饿却常严重威胁着部队。饥饿、缺氧,加上时雨时雪的恶劣气候,许多战士病倒了,牺牲了。六师翻过麻尔柯山时,下了一整夜雨雪,第二天到绒玉清点人数,发现干部战士牺牲了140多人。二方面军在地旷人稀的康藏高原已经行军作战了两个月,沿途筹集到的数量不多的青稞早已消耗殆尽。这次出动以前,只筹集到几舔的粮食,进入草地很快出现了粮荒。开始可采集野菜充饥,关向应就告诉大家野草有多少种,怎样吃法。以后野菜都被先头部队采集光了,后卫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在断粮的日子里,关向应穿着一件破烂的灰军衣,背着一条空荡荡的干粮袋,和战士一起边走边谈,鼓励他们战胜困难。部队宿营了,他却忙于深入连队了解情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有时总指挥部给他一袋挂面,他一回到师部,就把挂面分给大家吃。他一个人几天的干粮,往往一下子就分吃光了。以后的日子,他和战士们一样,也靠野菜充饥。他见有些新战士鞋子坏了,赤脚走路,就召集干部开会,说:“骑兵靠马,步兵靠脚。”发动老战士帮助新战士打草鞋。
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关向应总是这样以身作则,和战士甘苦与共,真正做到了“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一路上,他继续把马让给病弱的战士骑,自己依旧跟战士一块步行。他说:“这些同志都是忠实于革命的,只要他们还能走一步,就要拖他们走。”他要求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加强收容工作,务必保证全体指战员都能顺利地走出草地。他很爱抽烟,刚进草地时,还有纸烟抽,慢慢地纸烟抽完了,他就抽草烟和兰花。以后连草烟和兰花也弄不到了,他就把砖茶揉成碎末,用纸卷起来抽。部队的帐篷很少,常在狂风暴雨中露宿。幸而找到一块干燥的高地野营,大家只好背靠着背,挤在一堆以御风寒。关向应原来也没有帐篷,从湘鄂西起,只有一条旧军毯。到甘孜后,四方面军送给他一顶帐篷。这顶帐篷,他从来没有独自一个人在里边过。一到宿营或休息时,他总是把警卫员、炊事员、饲养员和一些生病的战士,统统叫进去,小小的帐篷挤得满满的,“以挤满为原则”,往往挤得伸不开腿,翻不了身。
贺龙和二方面军其他领导人也是这样。贺龙看到大批干部战士在草地上悽然死去,心如刀割。他曾命令各师:在任何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能丢掉伤病员!我们活着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抢救阶级弟兄。为使部队度过难关,他也和大家一起挖野菜,掘草根;他把自己的炒面分给这个一茶缸,支援那个一小碗。他还号召大家到河沟、水塘里抓鱼,抓青蛙,抓草地上的蚂蚱。沿路凡是遇到河沟水塘,他都要带头去钓鱼。他是早巳出了名的钓鱼能手,钓了鱼,总是和大家一起共享。有一天,他到河沟里钓了半口袋鱼,回到宿营地,就把装鱼的口袋交给司务长,叫他“全都煮了,让大家在草地上吃一个‘饱顿’吧!”司务长烧了满满一大锅鲜鱼野菜汤,贺龙亲自掌勺为大家分鱼汤。从副政委关向应到通讯员、警卫员、炊事员 等,每人都分了一茶缸后,才给自己舀上。……
经过雪山草地上的艰苦折磨,关向应和贺龙的健康都遭到严重损伤。他们之间经常彼此关切、相互照顾。关向应见贺身体异常衰弱,非常着急,曾跑到前卫部队四师十二团,对团长黄新廷、政委杨秀山说:“赶快想办法给贺老总找酥油,他已经瘦得不行了,最近皮带又紧了两格。”贺龙对关向应很关切。他知道,他的两个政委——二方面军政委任弼时和副政委关向应,身体都不好,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尤其差。长征前夕调到贺龙身边当勤务员的陈文科说:“在行军途中,总指挥常常停下来问我们:‘看看,任政委到了吧?关副政委和甘主任怎么样?’总指挥还常常停下来,亲自去看。尤其是对待任弼时政委,常常问,反复看。总指挥对任弼时同志非常关心和尊重。当时,任弼时同志身患肺病,面黄肌瘦的。……”因此,一路上,贺龙格外关心任弼时的生活和身体。他“对关向应副政委、政治部甘泗淇主任也同样热情和照顾。他几次对我说:‘我是个大老粗,十几岁上了山,没学着文化。要不是周副主席和朱老总的帮助、我贺龙有什么用?关副政委、甘主任,都是知识分子嘛,我要好好向他们学着点呀!’他常常同关副政委一起行军。关向应同志身材不算高,一遇到上坡或者攀崖,总指挥总是大步上前,然后回过身来,伸手拉关副政委一把。有时,还笑着说:‘伙计呀,上!加油哩!……”①
有几天,部队全部断粮,前面仍然是茫茫草地,到哪里去找粮?周围的野菜也被挖光了,关向应和战士一样,一天只喝几口野菜汤。他看着战士的脸,一个个都青里透黄,有的人脸上开始浮肿。他走到剧团训练班的驻地,这里大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禁不住饥饿,有人饿得哭了起来。看到这种情景,关向应的心里像火烧一样。一定要想办法弄吃的来!他一面派人出去寻找羊只,一面安慰孩子们,抚摸着他们的头,温和地说:“哭是没有用的,要坚强些,饿肚子的同志多着哩,大家都哭怎么办呢?”他又说:“我们不是没有办法的,我们派出去寻找羊只的同志,明天一早就会回来的。给养不够,我们一定设法调剂、补充。”听了关向应这一番话,孩子们又破涕为笑了。以后,在行军中一遇到困难再听到有人哭泣,这些红小鬼就学着关向应的口气,慢条斯理地说:“哭有什么用呢!慢慢想办法,会有希望的。”①从剧团回到驻地,他就把干部召集起来,进行政治动员。他大声说:“同志们,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无坚不摧的,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蒋介石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被我们一次一次地粉碎了,眼前的这点困难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现在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到达陕北,我们也一定能够到达陕北,走到毛主席身边!”② 关向应消瘦的身影挺立在月光下,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草地上空回荡,激励着红军战士增添勇气,战胜困难。第二天,派出寻羊只的队伍,果然找回来一批羊。关向应立即派人给剧团训练班的孩子们送去8只。在饥饿和死亡威胁面前,他像慈母一样,把党的关怀带给每一个战土。
关向应并不单单在生活上关心指战员,对他们的文化学习也十分重视。在长征路上,连续行军,物质生活极端艰苦,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如何度过难关,他想得更远。红军战士几乎都是农民子弟,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很低。而将来,这批战士将是建设新中国的人才,没有文化怎么搞建设呢?他在行军作战的空隙中,经常谆谆教育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在家中因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无法念书。现在我们的大学,要好好学习,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提高军事,提高军事技术,学会一套革命本领。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是我们红军战士应有的任务。”①
8月下旬,经过四十多天的艰苦奋战,二方面军就要走出草地了。一天,后卫部队来到靠近草地边缘的包座,翻上一道矮山,见有一座金顶红墙的庙宇,掩映在苍翠的松林中格外好看。指战员们兴高采烈地朝庙宇走去。老远看见关向应站在庙门口,正和几个四方面军掉队的干部谈话。关向应看见后卫部队上来了,一面向他们还礼,一面对他们说:“这座喇嘛寺里的粮食,全是给你们后卫 留的。刚才,贺总亲自站在庙门口,劝过路的部队不要进庙去。贺总不住 嘴地劝那些缺粮的同志说:‘后卫部队走在最后,收容了掉队的同志,那都是伤病员呀,不光是二方面军的,还有四方面军的。这庙里的粮食一定要留给他们!’贺总看大家放慢了脚步,就放开喉咙说:‘快走吧,再往前走几步,小河边上有一大片好野菜呐!’同志们听了贺总的话,都欢天喜地朝前去了。”关向应笑着说:“贺总往这里一站,又这么一讲,哪个想进庙里去呵。不过,说老实话,前面同志的肚子里,也是一粒粮食也没有哇。他们经过庙门口,往里看一眼,虽然没有看见粮食,怕也是直吞口水咧。”后卫部队的同志听了,眼泪禁不住刷刷滚落下来。
本文来源于:穆欣著《关向应传》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