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关向应传--第十一章伟大的革命友谊(一)

发布日期:2016-08-18 12:13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穆欣
 作者 穆 欣 
亲如手足的“贺、关”
    关向应毕生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党忠心耿耿,对同志诚恳热情,善于团结人民一道工作。他举止庄重,淳朴大方,遇事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功则归人,严于律己”,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赢得许多同志的景仰。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曾与许多同志建立了非凡的革命友谊。他和贺龙长期相处,工作中,亲密团结,彼此关切,互相支持,成为全军的典范。
  从1932年起,直到关向应因患重病回到延安就医诊治以前,他和贺龙从来没有分开过,始终在一起作战、行军,住也总是住在一个房间。在此期间,他们共同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第二方面军,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又共同领导一二〇师坚持抗战,打遍华北,彻底粉碎了山西投降派的进攻,创造了晋绥边区,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他们共同渡过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共同分担前进中的困难与忧虑,分享胜利后的欢乐和幸福。他们并肩走过峭壁陡峻,荆棘丛生的艰险征程。他们不仅生活在指挥部队前进的总指挥部,同时生活在千军万马的铁流中间,生活在广大指战员的身旁。他们和红色战士一同走人苗家的山寨,睡进彝族的窝棚,住在藏族的“牛屎房子”里面。他们同大家一起攀登积雪万年的玉龙雪山山脉,踏进沉睡千年的大草地,带领大家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冒着狂风暴雨在深山老林里聚会,乘着木筏小舟强渡波涛汹涌的江河。他们并肩率领红色战士飞越六盘山的高峰,一同迈进陕北红色区域。1937年响起了抗日战争的号角,他们又在黄土高原跨上了久历疆场的战马,率领大军渡越奔腾咆哮的黄河,开进硝烟弥漫的华北战场。迎着无数受难同胞的呼号,踏过战火燃烧的土地,跨过余烬未熄的房舍,绕过殉难父老的尸体,牢记姑嫂姊妹的屈辱,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念,冲向凶似虎狼的日寇,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
  他们在长期并肩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有的同志说:“在工作上,自内战到抗战期间,我们部队经历过成千成百次战斗,从未见到他们两位在重大问题上有过原则分歧。每次战斗都搞得很好,任何艰险的战斗都能去取得胜利。”他们的关系胜似兄弟骨肉,人们写信、致电以及他们自己签名也就写作“贺关”。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贺关”不仅是晋绥部队的光荣的旗帜,也是晋绥人民爱戴的领袖。他们对于晋绥边区人民怀着无比的热爱,就在他们离开晋绥的几年,也未尝一日忘怀晋绥的人民。
  这两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前后十年间形影不离,融洽无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熟识关向应的萧三,在一篇访问记里记述关向应和贺龙的亲密友谊:“贺龙和关政委在这里是住一间房子里。关向应同志说,从1932年起,他们两人就常在一起,直至于今,从没分开过,两人非常相得。这样的友谊,也是历史上所少见的伟大的友谊罢。”又说:“贺关相处8年之久了。从前任弼时同志和现在关向应作贺龙同志的政治委员——这对他是有极大的帮助和影响的。我亲见关政委之善于说服,处事审慎,了解深刻、和善,亲近,很得贺龙的信任。他们两人真也配合得好:一个是大踏步走,大声说话;一个是小心谨慎,走路说话都是轻轻的,不慌不忙的。这样的师长和政委的关系也好似兄弟骨肉,大有谁也少不了谁之势。人们写信及他们自己签名也就常简写‘贺关’两个字。”在关向应和贺龙都已谢世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经过广泛采访,于1985年写成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了这样表明他们亲密友谊有趣的传说:“贺龙喜欢和他的政委关向应下棋。谁输了,就得把胡子剃掉。虽然这种事不常发生,但有时贺龙的胡子确也不见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贺龙从延安赴前线,临走时很仓促,给关向应留下了一封信。关向应看完信就哭了。他说:“我和他一起打了13年的仗,始终没有离开过。现在,他一个人去了。”1946年3月13日,贺龙参加军事调处工作后从北平回到延安,专程到医院探望关向应。这时关向应的病情正在加剧,他刚一拉贺龙的手,紧紧地握住,眼泪就掉下来了。他虽病情沉重,还在有声无气地问讯时局如何?部队情况怎样?贺龙夹着湿润的眼眶,在病榻前同他叙谈别情,劝慰他安心静养。贺龙离开医院,在途中对随行的同志说:“如今小关一见我们就要哭,他不是为了儿女私情哭,他怀恋着许多革命同志,惦念着千百万没有翻身的人民......”贺龙见他病情虽重,精神尚好,原以为后会有期,不料这次会晤竟成了永诀。
  关向应坚强的党性,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深得贺龙的敬重。贺龙在部队里有很高的威信,但他处处尊重关向应,遇事总要征求关向应的意见。贺龙曾经说过,他一生遇到两个好政委,一个是周逸群,一个是关向应。每当谈到这支部队的战斗经历,谈到它的发展和巩固,尤其是谈到指战员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的时候,他从不忽视政委委员关向应的作用。6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编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的时候,贺龙对军史编写人员说:“关向应同志的作用要好好写。他在晋西北建党,发动群众,要做新军的工作,牺盟会的工作他也要做,还要做一二〇师的工作。”作家沙汀曾在1938年访问一二〇师,以后写了一本记述贺龙革命事迹的书:《随军散记》(后来改名《贺龙传》)。沙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贺龙同志对他的政治委员关向应同志的尊重和他们互相间的融洽无间,也足以看出他是多么自觉地体现了毛主席的建军思想。贺龙同志在一二〇师的威信是很高的。但在谈到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作战能力的时候,他没有一次不强调这位党代表的作用。在1962年,他还特别要他的一个亲属向我提出,我所写的一册有关他的小书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对关政委写得太少了,因为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关向应同志对一二〇师的作用是主要的!”沙汀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1949年冬,我曾多次向一些晋绥同志表示,准备找贺龙同志谈一谈他对关向应同志的印象,大家立刻紧张起来,力加劝阻:‘不行!不行!’说是每一提起关政委,贺龙同志就十分悲痛。......”
  关向应对于贺龙同样非常尊重。每次谈起贺龙的革命经历和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总是给予高度评价。《贺龙传》记述:“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和红军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即着力解决党内、军内的矛盾,加强部队的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整顿和建设。193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贺龙参加了这个会议,作了坚决拥护中央的发言,对张国焘进行了批判。在这一次会议上,他指着张国焘说:当你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我还是个‘军阀’;现在我做了共产党员,你反而变成了军阀......他这番话博得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赞赏。在这之前,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贺龙继续当选为军委委员,并被选为主席团委员。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此期间,上级突然指示,在红二方面军中开展一场反动军阀主义、游击主义的斗争。反军阀主义的主要矛头是针对贺龙的,由于贺龙在红二方面军中有着崇高威望,这场不得人心的斗争草草结束,不了了之。为了消除这场错误斗争的消极影响,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关向应在1937年7月5日著文说:‘二方面军的领导者贺龙同志,他是布尔什维克队伍中的久经锻炼的战士,他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热烈的革命情操,有不屈不挠的革命的坚定性,他是南昌暴动主要领袖之一,他十年来继承南昌暴动的革命传统,领导红军,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今年的八一是红军十周年纪念,对他光荣的过去,致以革命的敬礼!我们相信,这一伟大红军领袖,在党的路线下,团结着二方面军全体指战员,为中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而奋斗到最后胜利。’”
  1937年5月,美国女记者尼姆·韦尔斯·斯诺在延安访问关向应的时候,他根本不愿费时间来讲他自己的事,只是告诉她“关于贺龙的一切”。多少年来,关向应一直这样,每逢接待来访者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经历向来只字不提,总是满怀兴致第畅谈贺龙的斗争事迹。著名的英籍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1937年10月经过延安来到山西前线,在一二〇师访问两个多月。他在英国出版的《华北前线》(该书美国版改名为《没有被征服的人:在华北战斗农民中间一年惊险生活的日记》)一书里,曾经详细记述了朱德、彭德怀、贺龙、王震以及一二〇师其他将领的革命经历。全书有关关向应个人的记述,则不到五十个字:“本师政治委员是关向应,也是一个消瘦得青年,头发蓬乱,有一小簇胡髭。他是满洲人,有东北流亡者的急性子。”这并不是因为关向应自己的漫长的革命经历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而是因为,一见到来访者的作家或记者,他只是乐意谈论他的部队、贺龙和其他将领的英雄事迹。
  他和同志谈到贺龙、总是满含深情,称赞贺老总的高尚品德、豪爽性格以及超乎常人的乐观精神。余秋里在一篇纪念贺龙的文章里记述:“贺龙同志的亲密战友关向应同志,对贺龙同志的高尚品德说过这样的话:老总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办法,而且每当艰苦危险的时候,他也最乐观、最守纪律,最关心别人。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他对党最忠诚,浑身闪耀着党的光辉!”一次,关向应向干部说:“贺老总有四大特点:坚定的阶级立场,对党的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和无坚不摧的气概。”另一次,他亲切地说:“人们说,老总的脑袋里有一张详细的地图,这是真的。”他还多次对干部说,贺老总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两个字:“不怕”。还就这两个字解释说:贺老总这个人可以说全身都是胆。从来不怕“鬼”、不信邪。在任何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从来不示弱、不服输,总是勇敢顽强地去跟它斗,直到把它斗垮;在任何艰险的困难面前,他从来不退缩、不低头,总是挺起胸膛迎着困难上,把它踩在脚下,直到把它克服掉;在任何严重的失败和挫折面前,他从来不灰心、不丧气,总是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地去重整齐鼓、冲锋陷阵,直到转败为胜而已。他对革命事业保持着一种永久不懈的责任感,历来都是勇于挑重担子,而且都能圆满完成,显示出他有一种高超的应付艰险危难的奇特才能。所以说贺龙同志是一个最勇于创造奇迹的人,他的经历,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经历,每逢向人谈到贺龙的英雄事迹时,关向应对这位久经考验的战友所流露的倾慕赞赏的真挚感情,是令人异常感动得。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