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苦难中的人格丰碑

发布日期:2016-11-30 12:1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解放军报
王久辛
    他们是在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斗争中,迎着腥风血雨与残酷的杀戮,成长起来的时代骄子,是热血浇灌出来的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承担起民族命运、国家危亡之使命的英雄儿女,是真正撑起历史天空的一代豪杰。
    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在烽火连天的腥风血雨里,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一次次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终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壮歌。而今,当我们回望80年前的漫漫征途,追寻那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我们所见的不仅有那生死存亡间的万般艰险,更有一座座高高耸立于后人心中的人格丰碑。
    (一)
    深思我们党的第一代英才的成长历程,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能不心潮澎湃,不能不陡生敬仰
    在中央红军中,有6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们是博古、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候补委员有5名,他们是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刘伯承。这11名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多数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还有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出国留学。在20世纪初,能有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从四面八方不谋而合地走到一起,实属罕见。正是他们,组成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远征的领导核心。
    翻开红军领导人的履历可以看到,他们自青少年时代就是追求理想的出类拔萃的有志青年。在投身革命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们主动迎接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大胆尝试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实践,并逐步成为灵魂纯洁、道德高尚、有理想、有信仰且无私无畏的革命者。可以说,他们是在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斗争中,迎着腥风血雨与残酷的杀戮,成长起来的时代骄子,是热血浇灌出来的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
    此外,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委纵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二方面军下辖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及各师,红四军、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三军、红二十五军等下辖的各师团的领导成员,也有超过一半是出自境遇相对较好的家庭。然而,正是在长征途中,他们当中很多人为了理想信仰英勇地牺牲了。他们前仆后继,像中国革命的铺路石、马前卒、先行者……为建立红色政权,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也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递给更多人,使得革命的火焰越烧越旺,终成燎原之势。
    诚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写:“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或许,正是一大批汇聚于红军队伍的民族脊梁,以无私无畏的牺牲奉献感动了中华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才使后来的革命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卓越领导才能、非凡胆识勇气的红军将士的前仆后继……
    深思我们党的第一代英才的成长历程,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能不心潮澎湃,不能不陡生敬仰。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民族命运、国家危亡之使命的英雄儿女,是真正撑起历史天空的一代豪杰。他们不长征,也许就不会有牺牲;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二)
    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事实上的炼狱之熬煎、烈焰之涅槃,领导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然成为了火中的凤凰——久经考验又身经百战的年轻的一代职业革命家
    树大根深,苦难峥嵘。长征自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胜利会师结束,红军在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中,边走边打、愈战愈勇,翻过了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英山等多座大山;渡过了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河,湖南的潇水、湘江,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湖北的陶家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白龙江等数十条大河。在这广大辽阔的空间里,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深渊,是事实上的炼狱之熬煎、烈焰之涅槃,领导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然成为了火中的凤凰——久经考验又身经百战的年轻的一代职业革命家。
    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中的政治局委员与候补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4.2岁。可以说,当时的他们正值人生最宝贵的青壮年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既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又有韬略在胸的智慧。如果不参加革命,不参加长征,他们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与所学所能,过上自己安逸富足的日子,但他们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走到了长征的队伍。这是一种抉择,是为己还是为他?是舍己为他还是舍他为己?在这样的人生选择当中,我们的先辈没有选择为自己,他们选择的是利他的、无私的,也是危险的、艰辛的,甚至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丢掉性命的理想之路。
    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千辛万苦乃至可能会丢掉生命的道路?难道他们不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吗?这并不是一道让人费解的难题,随便翻看一下红军将士的书信与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烈士的诗抄,我们就可以立刻找到答案。是的,他们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仁人志士。毋庸置疑,要理解红军领导人的宏伟抱负与博大胸怀,用一般的人生哲学和简单的生存思维来概括,显然是不行的。世上有放弃安逸生活不过,而冒着生命危险、去枪林弹雨中拼杀的求生存吗?如果有,那他就一定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尤其不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他一定是为了崇高理想和信仰。
深思吧,深思令人动容,令人涕泪横流而幡然醒悟,并能使我们调整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感悟历史的目光。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磨刀石。而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有着坚定理想和明确奋斗目标的人们来说,非同寻常的苦难更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支撑,支撑着他们不断夺取胜利,不断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他们的理想在生死考验中更加坚定,他们的意志在千锤百炼中更加顽强,他们的目光在纷繁复杂中更加深远,他们必将成为支撑起民族前途命运的钢筋铁骨。这是一种必然的逻辑。
    长征之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逻辑。经历过长征的党和红军,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更加走向成熟。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中,一大批在长征中成长起来的红军将士始终是人民军队坚强基石,他们在炮火硝烟中浴血奋战,不断在各种挑战与艰险当中经受住考验,赢得最终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这一视角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不仅实现了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事业进行了有力的人才准备。长征,不仅是红军将士一份厚重的人生履历,也是我们这支军队在艰难困苦中锻炼和磨砺队伍的重要阶段。它让一批民族脊梁,最终扛起民族解放事业的重任。
    (三)
    长征,是理想之行、信念之旅,是纵横两万五千里的灵魂自我净化与升华的壮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现在,让我们进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的内部,来重新看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为理想与信念拼搏的吧。诚如著名作家沙汀在《记贺龙》一书所言:也许他们参加革命之初,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在残酷的战争中,在枪林弹雨中却逐渐理解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道理……并从此义无反顾、出生入死、一往无前,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觉到自觉,从不知理想是何物,到为了信仰九死不悔。无数先烈的事迹证明了这个事实——长征,是理想之行,信念之旅,是纵横两万五千里的灵魂自我净化与升华的壮举。
    他们走在人迹罕至的雪山上,对于从南方来的身穿短裤的红军官兵来说,那就是人间地狱。但他们是抱定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而来的。一名炊事员倒下了,却对身边的战友说,把我背上的行军锅带上,下山要用;又一名担架员倒下了,甚至来不及说一句话,另一名战士又抬起了担架。
    在野茫茫的松潘大草地,粮断了,水没了,野菜挖光了,皮带吃尽了,但是炊事班的九名战士,却将粮食全部送到团队,颗粒未留。夜深了,风更加刺骨,九名炊事员围靠在熄了的篝火前,肩并着肩,手拉着手,比雕像更像雕像。彭德怀目睹了这座生命的雕像,对警卫员说:记住,到我们死的时候,也要这样肩并着肩、手拉着手。
……
    (四)
    他们树立起来的一座座英雄雕像,将是后来者永远瞻仰怀念的人格丰碑;他们打造的一座座精神高地,将是激励后来者在新的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对于决心要为理想而奋斗到底的人,长征胜利的旗帜,早就在他们精神的世界中高高地飘扬。
    长征对于我们而言,一如我们对苦难造就非凡人格的理解、牺牲必将赢得胜利的坚信,长征永远都是我们砥砺灵魂、鼓舞精神的宝贵财富,而那些在牺牲与苦难中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扛起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他们并没有随历史远去。他们树立起来的一座座英雄雕像,将是后来者永远瞻仰怀念的人格丰碑;他们打造的一座座精神高地,将是激励后来者在新的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想起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的,“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