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发布日期:2016-11-30 15:43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感怀
胡国强
    今年是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于“左”倾路线的统治,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接着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6月,红二、六军团(后合编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也分别作战略转移。这4支从赣南、河南何家冲、川北、湘西出发的红色大军,在80年前的那个10月,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前线。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1日召开了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移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曾正确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虽然,这支红色的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先生却坚信,这些红色种子,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从白色恐怖的上海给中共中央发去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80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预言早已被历史所证明。而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红军所表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崇高信念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毛泽东同志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的《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诗词便是长征这一伟大胜利的光辉纪录和长征精神的完美体现。这些描写80年前战争生活的英雄史诗,并没有因为历史的进程已经跨进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而使人感到遥远,相反,他们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芒、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却叫人感到倍加亲切。红军将士们无比坚强的革命毅力和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不是正向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人们发出的新的召唤吗?
    一、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动力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对这一震惊世界,彪炳千秋的伟大历史事件,作了十分生动的描绘。他以艺术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这些英雄好汉,既不是拔山扛鼎的血气鲁夫,也不是只有一股热情的勇敢青年,而是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智勇双全的英雄。所以他们才能一路斩关夺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千回百折,战胜了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党内、军内的错误思想和路上遇着的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任务。
    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人,到长征结束时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岸边的一座又一座山头。中央红军在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每一战都有大批的红军战士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崇高信念。
    这坚定的革命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赣南闽西,在鄂豫皖,在湘鄂川黔,在川陕边界,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无数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这是许多老红军至今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中和寒冷的雪山上。
    许多红军战士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走!向着离日寇最近的地方走!这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崇高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三倍、五倍乃至十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翻过了雪山、穿越了草地……在他们身后,留下的是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翻越“五岭”、苗岭、娄山、乌蒙山、大相岭、夹金山、梦笔山、岷山、六盘山等山脉18座,其中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章水、潇水、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大河24条,历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程约一万九千里,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一万里,三过纵深近1000里的水草地,三次翻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红25军行程近一万里。长征途中,红军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仅师以上规模的战斗就有12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正是这样的磨砺,产生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伟大的革命奇迹。
    (二)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为了北上抗日、救国救民,广大红军将士发扬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勇往直前,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北上的路上,这就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
    1863年五六月间,就是这条大河挡住了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的去路,7000名强悍的太平军惨死在清军屠刀之下。72年后的同一个季节,蒋介石在大渡河布下了20万大军,企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此时的中央红军仅剩2万余人。如果是在5个月之前,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也许能够得逞——湘江之战由于王明路线错误指挥,中央红军险些全军覆没。但现在,随着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被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他又重掌了红军指挥权,那支灵活机动、敢打必胜的红军又回来了。
    杨得志率领的中央红军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在枪林弹雨中,驾着从敌人手里夺回的一只小船,17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
    但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过大渡河。杨成武指挥的中央红军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几百里外的泸定桥,在敌人还未来得及毁掉这座桥时,22名突击队员已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紧接着又一个……其余的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桥头大火仍在奋力前进。随着一片欢声雷动,红军终于打垮了守桥的敌军,胜利冲到了对岸。
    相隔72年,两支走过同样道路的队伍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历史的昭示在于,在党和红军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在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中形象描绘了红军英勇血战的壮烈,艺术地总结了长征初期的惨痛教训,指出了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并以铮铮作响的语言,天风海涛的气势,表达了红军百折不挠,永往直前的决心。
    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伟大转折;长征,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伟大的长征,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3万∶40万,面对长征中兵力对比悬殊局面,重新把舵的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方针。
    伟大的长征,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与公认提供了广阔舞台。正是通过伟大的长征,全党全军才真正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和他的军事思想。
    伟大的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伟大的长征,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红军将士发扬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大大增强了红军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长征途中,特别是在遇到艰难险阻时,比如过雪山草地极其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过程中,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救援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表现得尤为突出。
    长征途中,党的领袖与普通的红军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担任过红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生前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地区会师后,张国焘大搞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遭到了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和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广大红军将士的坚决反对,迫使张国焘最后取消他策划的伪中央,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终于在1936年10月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于人民。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长征的胜利更是如此。没有兵员,没有粮食,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长征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漫漫的长征征程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以巨大支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他们长征经过的敌人统治区,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们筹粮筹款,照顾红军伤病员,积极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增强了红军的力量。
    特别是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中华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回、藏、裕固、东乡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兄弟加入了红军队伍。
    长征后期,在川西北荒无人烟地区,红军的物资极端缺乏,特别是粮食奇缺。为保证红军几万人过雪山草地,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阿坝地区面积不到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余万,人均年有粮不足600斤,牲畜不到两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的16个月间,三大红军的10万人先后过境和留驻这里。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共为红军筹积粮食2千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千余斤,还有大量干牛肉、猪油、菜油和蔬菜等。当时阿坝地区各族人民与红军同吃草根、树皮,共度艰难岁月,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军的英勇战斗和模范行动,使沿途11个省的2亿人民群众耳目一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人民军队,懂得了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三)长征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新奇迹
    在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奠基陕北的第3年,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了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她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充满信心地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大大地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全面侵华之初,日本侵略者并没有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然而,骄横的日本侵略者忽视了这是一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钢铁队伍。经过长征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他们的信念和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正是这些人,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中流砥柱;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毛泽东同志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就豪迈地指出:“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此后,无论是与国民党逐鹿天下,或是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厮杀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从长征队伍中走来的人,始终是这支越战越强的军队的中坚。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都参加过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位国家主席、代主席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李先念、杨尚昆都是长征干部。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的9位,除受伤坚持领导赣南游击战争的陈毅外的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位大将中的8位,除坚持领导赣南游击战争的粟裕和赴苏联留学的许光达外的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以及90%以上的上将、中将和少将,都经历过长征的考验。长征开始时,他们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九位元帅为36.5岁,八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翻开中外历史,很难发现会有任何事件像长征这样,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锤炼出了如此群星璀璨的一代精英。
    80年过去了,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正带着他们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于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看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后,曾3次约见这位与毛泽东打过交道的年轻人。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的外国人,沿着红军的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的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而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同志,则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的时候,聂荣臻同志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会盟的大凉山中。
    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
    伟大的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中,我们将继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长征精神和长征的胜利属于世界
    为什么伟大的长征会在80年后的今天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因为它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丰富内涵,长征精神和长征的胜利是属于世界的,长征的昨天和今天也是属于世界的。毛泽东早在《念奴娇·昆仑》中已经预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不单要实现中国梦,更要实现世界大同梦!
    (一)长征塑造了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
    1936年夏天,薄复礼凭借一张法文地图,帮助萧克指挥的红6军团与贺龙指挥的红2军团成功会合,然后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全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薄复礼笔下红军的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红军的艰苦奋斗、无私相助,以及他们在漫漫远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气概,在长征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同志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指出:“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斯诺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假日远行。
    他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一书中说,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篇纪实报道《长征》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984年,70多岁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踏上了当年红军的长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又一次将长征比作史诗,“我想,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二)长征胜利后的红军加强了抗击法西斯的伟大力量
    20世纪30年代世界阴云密布,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逐渐结成侵略集团,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悄然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
    在中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进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
    早在1934年7月,方志敏、寻淮舟率领的红7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就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郑重宣告红军决不能坐视中华民族沦亡于日本帝国主义。
    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从冰天雪地中浴血抗敌的东北抗日联军到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长征大军,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斗争实践,极大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最终形成了空前团结的全国抗战局面。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支大军和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在黄土高原上胜利会师。经过长征锤炼的人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长征保留下来的火种,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余名坚持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红军战士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他们抗击着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中坚力量。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不容假设,但二战中的西方巨头不约而同对中国抗战作出了假设——
    罗斯福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    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经过长征的红色战士的勇猛抗敌,这些“假如”也许会变成现实,世界历史将会被改写。
    正是长征的胜利,把一次原本是被迫的战略转移变成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世界正义胜利的序幕。
    (三)长征的红色之路今天正在延伸
    两个外国朋友李爱德和马普安几年前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徒步走上了长征路。“历史总是以后人的眼光写成的。”马普安说。但在沿途看了许多遗迹、采访了许多历史见证者之后,他们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气息的、关于生存和超越的真实传奇。
    80年的沧海桑田,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经风化,但那条蜿蜒的长征路仍在吸引着不同国家的人们。
    1981年,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带着全家来到当年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地方。他说:“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
    1990年,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摄影师齐聚长征路。他们想用镜头探究,在当年的革命者着手建设这个国家几十年之后,这条曾经险些让他们全军覆没的路,变成了什么模样。如同打开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各种各样的人在长征路上为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答案。
    他们在走近这段历史的同时,这段历史也在融入世界。
    长征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的最好行动,就是一定要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