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海螺号见证战友情(图)

发布日期:2016-12-05 11:30    来源:中红网    作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展陈馆里陈列着一把红白相间的海螺号,海螺号通长35厘米,通高15里米。这把布满沧桑的海螺号蕴藏着流落在高台的红西路军老战士符泽攀对战友的殷殷深情。
    符泽攀,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拾柴放牲口,勤劳朴实。1932年8月,25岁的符泽攀被批准参加了我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军。1933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川东游击队和梁达地区农民赤卫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符泽攀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工农红军战士,并于1934年10月担任33军297团1营3连指导员。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符泽攀随部队西渡黄河,后被编入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在山丹县与敌激战中,符泽攀不幸中弹负伤,被转送随军医院治疗,后转沙河总部医院。1937年元月底,部队组织沙河突围,结果医院遭敌攻击,人员被打散,符泽攀突围后隐蔽在高台北山煤矿。在挖煤工人的掩护下,符泽攀一面挖煤,一面治伤。生活本就很艰辛了,但更使他痛心的是从此与党组织和部队失去了联系。1940年符泽攀在高台黑泉一带成家落户。 1949年9月23日,高台解放,符泽攀和流落在高台的20多名红军老战士,被解放军请到高台县城,参加流落红军座谈会。亲人,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相会了。符泽攀激动地热泪盈眶,喜不自禁。
    1957年,为纪念在高台浴血奋战牺牲的红西路军革命先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台人民自发投工投劳建成了高台烈士陵园。陵园烈士公墓内,掩埋着当地群众从县城郊外、明水滩、红疙瘩等处迁来的红五军烈士遗骨及在高台组建的抗日义勇军战士遗骨。
    1965年,经符泽攀主动请求后,组织派他来到烈士陵园工作。他和工人一起在荒滩上开垦土地,平整道路,修建住房,种植树木,扎扎实实地开展了陵园管理工作。他还把自己一直珍藏的一把海螺号、一条毛毯被单、一件羊皮夹袄,献给烈士陵园。正如他自己所说“到了烈士陵园,我也算真正归了队。我要长陪牺牲的战友,与忠魂相伴,做他们的守墓人”。在陵园工作的20多年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群群孩子来到老人身边,看他吹响军号,向他敬礼。这一切已成为一种经典性的仪式。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悼念革命先烈的领导和群众,首长和战士。一次又一次地讲述着西路军的悲壮征程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他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亲身的经历教育人民,以革命精神鼓舞人民。他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为革命战友整修陵墓,和烈士忠魂相伴,一直坚持了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曾说:“每当夜深人静时,在陵园能听到欢呼声和歌唱声,好似部队围着篝火,战友们在尽情欢唱。”当然,这不是一件真实的现实,这只说明是他对红军先烈的怀念和对战友的深情。
    1987年1月20日,符泽攀老人因病与世长辞。50年前这一天正是红五军将士血洒高台的时刻。他终于回到了他的战友身旁,回到了他的队伍之中,他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担当什么高级职务,但他却做到了一个红军战士所应该做的……
     2002年,符泽攀老人捐赠的这把海螺号被甘肃省文物部门定为二级文物。如今,它被珍藏在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展陈馆里供游客瞻仰。当年那些听着符泽攀老人的军号声和故事长大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他们也会时常带着子女来纪念馆瞻仰这把见证了战友情深的海螺号,讲述符泽攀老人的故事。那嘹亮的号声仿佛不仅仅响在当年的烈士陵园里,更响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在怀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革命先烈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一个流落在高台而辛勤耕耘的红军老战士——符泽攀。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