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红军翻雪山前的两处艰难行军
发布日期:2017-05-12 14: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惠小勇 童方
记者沿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从四川荥经县赶往夹金山途中意外获知,在翻越雪山前一周内,红军就已经历了两处极为艰难但鲜为人知的行军考验。
今四川省荥经县三合乡建政村与新建乡和平村之间的泡桐岗,是南北走向二郎山山系最南端、大野牛山东侧的一个弧形构造山岭,标高只有2301米,上下各约三四十华里,前山的原生竹林密不透风,后山断崖深切、水急林茂、淤泥没脚,至今连当地人也极少进山,称之为苦竹山。
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53个名山大川,泡桐岗高度、险度都不算突出,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到:“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实际上,泡桐岗就根本没有路。雅安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廖成志介绍说,泡桐岗原是一片无人类痕迹的原始老林,1935年6月5日至6日,红军为避开川军堵截,从荥经县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一方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长的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就是在这样无路可走的阴森泥泞中,红三军团十三团的工兵连走在最前面劈山开路,时任团政委张爱萍带头挥刀探路。
行军困难,宿营更难,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在《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中回忆:“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当满身污泥的红军翻过泡桐岗“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见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过荥经县不久,记者来到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乡,见证了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又一处行军难关。在这个乡盐井坪村的一处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依然残存着一些古栈道的洞窝和斜插的木棒、横铺的木板。
1935年6月9日,红军先遣队前卫四团由二师师长陈光率领,沿东河向盐井方向前进,6月10日抵达崔店子。从这里过河必须通过悬崖绝壁上一段近2公里长的栈道。这些栈道是在半山腰凿洞支木,铺板而成。崔店子至黄店子之间最长一段栈道叫长偏桥,黄店子至锅巴岩间的栈道叫短偏桥。而这样的栈道与原有的一道独木桥,都被当地土豪恶霸破坏了。
廖成志告诉记者,为了迅速开辟主力部队前进的道路,红军先遣队先攀着荆棘蔓藤爬过悬崖来到黄店子,但又遇到如墙壁一样光秃秃的峭壁,红军战士解下绑腿,将绑腿和被单撕成的布条合扭成一根长长的布绳,一头系上木钩、石块,一次又一次投向对岸,终于钩住树桩,牵起一道用布绳做成的“索道”过河。过河之后,战士们又抓紧修复被拆毁的短偏桥。第二日,先遣队大部分人继续向前行军,其余返回蜂桶寨,发动当地群众帮助修复过河桥和长偏桥。在红军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复好的栈道比原来更牢固,部队和战马都可通过。这段艰苦的行程,红军主力部队用了七天七夜才过完。
泡桐岗逢山开路,蜂桶寨遇水搭桥。探访这两处遗址,让人未登雪山,就已倍加崇敬红军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