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在美国人史沫特莱笔下,红军是英雄
发布日期:2017-05-25 14: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薛颖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麦金农和詹妮丝·麦金农夫妇曾用10年时间写就传记《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拼出一幅关于她的“拼图”——一名普通的美国女子为何到中国做战地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奔走呼喊?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中国农民带来希望,”上世纪30年代初,史沫特莱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而在此后近20年里,这成为史沫特莱生命中最重要的信念。
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家庭。1929年初,她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封锁,报道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反蒋斗争以及抗日战争。
史沫特莱陆续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近800万字的著作,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作家之一”。
“《中国红军在前进》是史沫特莱撰写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斯蒂芬·麦金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虽然没有亲历长征,但是通过采访在长征中幸存下来的红军官兵,记录了这段伟大的历史。”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这是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长征。
“在她的笔下,红军是英雄。她的描述使人忍不住想起《罗兰之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史沫特莱的一位好友曾在《中国红军在前进》的书评中这样说。
红军的英勇、使命感和对信仰的坚守深深感染了史沫特莱,她决定参与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麦金农夫妇在他们所著的史沫特莱传记中,描述了身处上海的史沫特莱暗中为红军搜集麻醉药等救护用品,用实际行动支援红军的经历。
资料显示,1938年,史沫特莱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参与动员和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她还与宋庆龄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研究史沫特莱许多年,麦金农夫妇认为,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与同情、疾恶如仇的个性使史沫特莱注定要和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一起。贫苦的出身、一生所经历的磨难让史沫特莱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看到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希望。她甚至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能被吸收入党曾经令史沫特莱深感沮丧,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共产党。
“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在史沫特莱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中国革命者和普通中国人的挚爱深情。
然而在离开中国后,史沫特莱再也没能踏上这片她深爱的土地。另有资料显示,史沫特莱从中国回到美国后,正是麦卡锡主义肆虐的时代,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49年,在强大的压力和政治迫害下,她被迫离开美国前往英国,次年在准备重返中国时因病逝世,终年58岁。
斯人已逝,余音仍存。人们永远会记得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而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本站编辑:杜 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