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专栏 » 抗战春秋 »

把诗书写入革命生涯

发布日期:2016-07-18 16:39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康雁荣

 

    在兴县北坡村前有一处崖刻:“抗敌解放晋绥边,伟业辉煌照北天。搜轶访老谈史事,董笔司马光继迁。”这是1986年段云参加晋绥革命根据地座谈会题写的诗句。村中一排废弃坍塌的窑洞,其中有段云当年的旧居。他们一家人和这个小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当年段云留学归来,怀揣着革命理想,毅然奔赴晋西北抗战前线,整整11年,任凭艰难困苦,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和战友们一起坚守着这片红色根据地。
    段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时即有才名。1925年聪慧的他考入临汾省立第六中学求学。1929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政经科,并创办《政论月刊》,撰文介绍苏联经济建设经验。1930年暑期,他联络在外的学生及部分小学教员和城乡青年,发起成立“蒲光学社”,反对豪绅、恶霸、污吏和贪官。
    他曾组织县内群众同贪官县长进行斗争和清算,带头向省政府请愿控告县长苗膏郇。并回乡组织县民“驱苗大会”,迫使贪官县长当场退赃并被革职。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入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学习。留学期间,与进步同学武新宇、甄华、姚弟鸿、李仰邺等人一起,一面刻苦攻读,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一面积极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他曾担任“山西留日同乡会”总务,主持编辑同乡会刊物《文化》和校友会刊物《学术界》,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发往国内的刊物,曾一度被北平国民党当局全部收缴。1935年爆发“一二·九”运动,东京成立“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与北京学联携手,他被推选为学联三个常务之一,并主编该会的《学联半月刊》。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宣传抗日救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立即在全县奔走呼号,动员青年,搜集枪支,并毅然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购买武器,组织起蒲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并担任总队指导员。1938年2月,段云与续范亭主任在吉县相遇,并随续将军到晋西北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宣传部编辑科长。这个时期,他主编总会的《战地动员》半月刊,先后发表了有关合理负担、减租清债以及有关战时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文章。并要经常写很多对敌军的宣传品。在战动总会这个革命组织中,他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一个进步青年的作用,同时得到党的培养,经受了艰苦斗争的考验,于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上半年,段云受中共南汉宸委派,以民革通讯社晋西北分社负责人的名义,随续范亭主任赴陕西宜川,参加阎锡山召集的军政高级会议(“秋林会议”)。阎锡山公开破坏统一战线,在山西掀起反共高潮,强令撤销战动总会。  
  段云困境受命,带领宣传部的同志继续留在晋西北,编印总会的工作汇编《战地总动员》,同时负责总会的整个留守和收容工作。此汇编分上下两册,70余万字,全部用铁笔腊纸刻写油印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他亲自刻写的,共编印300余份,报送延安并分送战区各县。原计划编印完后,段云带领60多位同志最后一批撤至晋察冀边区。可印制发行刚结束即接到组织通知,要他直接赴延安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他自告奋勇,要求带队先把同志们送过封锁线,再去延安。不巧在晋察冀边区赶上日寇冬季扫荡,组织决定他随中共北方分局机关,在冀西开展游击战,坚持反扫荡。1940年元月,中央电令120师从冀中挥师晋西北,他又随贺龙、关向应部重返这片土地。根据党组织安排,他继续留在晋西北工作,并被派到续范亭将军身边,任新军总指挥部秘书。在新军的几个月内,他一直跟随续范亭将军,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续的品德、学行,对他感陶甚深。 
  为边区经济趟出路子  
  1940年4月,晋西北反顽斗争取得胜利,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段云调任晋西北行署经济总局局长。当时新政权刚成立,根据地经济怎样搞,搞些什么,既无前例可循,也无成文东西可借鉴,只有靠自己摸索研究,自己草拟条例和办法。  
  经济总局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制贸易。即是对根据地同敌占区之间出入境贸易实行管理,用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与经济掠夺,保护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二是工业生产。晋西北基本上是经济落后的山区,抗战开始后,许多县城集镇被敌军占领,经济基础更加薄弱,同时军队和其他脱产人员又大大增加,被服需要和日用品供应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为此,经济总局筹办了若干公营小厂进行生产,同时发动群众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晋西北的生活必需品和穿衣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三是商品流通。经济总局有活跃根据地商品流通,调剂市场供需,稳定市场物价的任务。总局在区内各县设立公营商店(那时叫“营业公社” ), 既搞批发,也搞零售,还提供原料,组织工厂、作坊生产,然后将商品销售给零售商和消费者,并且领导私营商贩,平抑市场物价。  
  后经济总局改名为统制贸易局,公营工业部分被划归行署建设处。他在经济总局工作的时间虽不长,却为边区经济工作趟出了路子,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