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让烈士“安息”,兴县做了件好事情

发布日期:2017-05-08 15:41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三晋都市报
    5月4日,17名晋绥抗战革命烈士遗骸在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兴县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收迁安葬在位于黑茶山下、秋水河畔的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凤凰岭墓区)内。贺龙之女贺晓明、林枫之子林炎志等20位八路军一二O师后代和晋绥儿女,省军区政委郭志刚,吕梁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张选,兴县四大班子领导、部分烈士亲属,老八路代表,媒体记者,兴县民兵应急分队、部分学生群众、青年志愿者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收迁安葬仪式。
  兴县作为革命战争年代晋绥边区的首府所在地,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O师挺进晋西北,广大指战员与边区各界同仇敌忾、共御日寇,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晋西北、大青山根据地连成一片,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形成由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及陕北的神木、府谷组成的晋绥边区。晋绥边区南北纵长2000里,东西横广500里。从1937年开创到1949年撤销建制的12年间,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根据地辖区也经常变化,幅员时大时小,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辖75个县(旗、市),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在那12年中,边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续范亭、林枫、李井泉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边区军民浴血奋战、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构建起保卫党中央的前沿阵地,成为延安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据资料记载:1937年冬至1944年春,晋绥边区军民和日伪军作战10100余次,毙伤日伪100700余人,这其中,单边区首府所在地兴县就发生了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达200余次,毙伤日伪军近3000人,有22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在兴县为国捐躯。因当时条件限制,很多革命烈士牺牲后被就地掩埋,散葬山野、沟壑,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多年来,为革命先烈营造一个良好的安息环境,是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2010年,在兴县县委、县政府和吕梁军分区的高度重视下,散葬烈士收迁和墓区建设全面启动。当地政府想方设法寻找收迁散葬烈士,先后从昔日战场迎回578名烈士遗骸,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凤凰岭墓区。今年,兴县人武部、民政局等部门,组织专人,历经艰难,走访勘测了8处疑似烈士掩埋地,又找到了这17名烈士遗骸。
  “我们今天办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70多年了,散葬的烈士还没有回家,今天这个仪式,于我们是鼓舞,更是动力。只有这样,传承才有载体,我们生活才有目标,希望这件事情能世世代代做下去,也感谢当地政府为烈士收迁安葬所做的工作。”活动现场,贺晓明饱含热泪,向当地政府表示感谢,同时勉励广大青少年要时刻铭记历史,铭记这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历史没有忘记烈士,人民没有忘记烈士,我们一定要让牺牲在晋绥热土上的英灵早日回家。”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在这次烈士遗骸收迁安葬活动中表示,兴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将坚持不懈寻找收迁安葬烈士遗骸,让每一位晋绥英烈都能长眠于青山绿水间,让烈士英魂得到永久安息。
  对革命烈士的敬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如《晋绥日报》编辑张广洪之女张和平所言:“每一次收迁,都是一次心灵的震动与洗礼。通过此次活动,希望能激发当代青少年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对烈士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也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众所周知,我们的今天,是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也清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民族光辉的革命史都不能忘记。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这代人,更应该铭记过去、珍惜当下。然而,近年来,有一些人怀着不为人知的目的,虚构历史、造谣惑众,在他们的眼里,所有正能量的事情都被怀疑;他们质疑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诽谤革命领袖;用狭隘、龌龊的心态审视历史,甚至用虚无、臆断的所谓“事实”编造历史。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拜金思想下部分人信仰缺失和内心浮躁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对历史的铭记不够重视。窃以为,人类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伟大的人物在无私奉献、付出,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我们光辉的革命史,舍生忘死的革命人物、事迹,珍拾起来、传承下去!让优秀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做人的信仰和生存的支柱。(张福荣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