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1933:中央苏区首次举行庆八一文艺汇演

发布日期:2017-05-25 10:0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何立波
何立波
    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从1933年起,将每年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纪念的先河。1933年“八一”前后,中央苏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包括授旗、阅兵、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其中文艺汇演尤为引人注目,盛况空前,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也在红色文艺史上写下一页。
    1933年6月30日,中革军委决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1933年7月30日到8月8日,中央苏区举行了盛大的庆八一文艺汇演。红一军团的战士剧社、红三军团的火线剧社、红五军团的猛进剧社进行了汇报演出,盛况空前。这次文艺汇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红军将领亲自登台演出。
    1933年7月30日晚,江西瑞金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八一”文艺晚会,毛泽东、项英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晚会。7月31日晚,中央苏区最大的剧社——工农剧社在瑞金演出了著名剧作家沙可夫创作的活报剧《谁的罪恶》。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描写一个黑人被迫当兵,导致残废,最终被谋害而死。这出戏虽然是一部黑人题材的活报剧,但是因为它切合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被压迫命运,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这次八一文艺汇演中,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推出的四幕话剧《南昌暴动》和大型话剧《杀上庐山》成为文艺汇演的高潮。《南昌暴动》由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担任编剧,并饰演主演——起义部队党代表,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担任导演。聂荣臻是南昌起义的直接参加者,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把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第一次用戏剧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于舞台。《南昌暴动》这出戏的首演,是在中央苏区的瑶田三湾一个叫做东沙陂的广场上,当时正值苏区军民进行严酷的反“围剿”斗争,戏是在战斗的间隙中排练演出的。没有今天像样的舞台,仅仅是一个战时的大众演出场地而已。剧情反映激荡的革命历史又贴近红军的战斗实际,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因为该剧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又正值纪念八一之际,所以特别受欢迎。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第一次大规模纪念建军节时演出这一史诗性的戏剧,当时既是为庆祝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生动形象地在苏区军民中进行革命传统和军史的宣传教育。据战士剧社第三任社长梁必业回忆:“当时这个戏上台的有几十人,聂政委和罗瑞卿同志是导演。罗瑞卿、潘振武、童小鹏等同志都是主要演员。我也在这出戏里跑龙套。”“这个节目后来演出次数不多,但影响很好。”
    著名隐蔽战线战士胡底也是戏剧积极分子,他根据周恩来的腹稿,写出剧本《杀上庐山》。大型话剧《杀上庐山》的演职员阵容就更为壮观,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担任编剧,周恩来审定剧本,罗瑞卿担任导演,聂荣臻饰剧中人物宋子文,钱壮飞饰蒋介石,童小鹏饰宋美龄,李卓然扮演德国顾问塞克特,其他主要演员,几乎全是后来在革命战争中名字如雷贯耳的红军将领。至于观众,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红军官兵。演出后对鼓舞部队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阵容,说明人民军队从建军之初就重视话剧艺术的号角作用,党和军队的领袖们就看到了文艺工作对振奋军心士气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聂荣臻在回忆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戏剧运动时说:“当时红军知识分子很少,只有一些小型剧社、宣传队,都是一些小知识分子在那里搞,他们自己或发动一些干部编一些短小精干的话剧,为部队演出。那时剧本不像现在那样详细,是粗线条的,所以演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几位搞保卫工作的,像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对文艺工作很积极。特别是胡底,他爱好文艺,很有创作才能……当时演出过的记得有《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等。”
    由于红一军团负责同志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演出活动,上演的剧目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都紧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南昌暴动》演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1933年瑞金八一文艺汇演最突出的剧目。《南昌暴动》和《杀上庐山》作为1933年八一文艺汇演的压轴戏,为红军准备反击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起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1933年瑞金文艺汇演,成为我军文艺史上第一次重大文艺活动。话剧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在部队文艺舞台的出现,奠定了它在中国军事文艺发展史上的地位。此后,即使在极其艰苦的长征途中,话剧演员们也搭起棚子、插上红旗,把长征中的感人故事编成独幕话剧,鼓舞红军奋勇向前。由于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军团领导亲自参与,红色戏剧迅速取代原来的旧戏剧,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和消灭敌人的作用。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