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牺牲在胜利前的拂晓——访彭雪枫之子彭小枫

发布日期:2017-07-11 14:53    来源:中新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张选杰、李兵峰、吴琪) 历史的功勋不会泯灭,光辉灿烂的精神将永存人间!
  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一曲可歌可泣的慷慨赞歌。国难当头之际,无数甘于奉献、不惜生命的斗士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劈开黑暗,迎进胜利曙光。
   在这无数斗士之间,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牺牲于抗战胜利前的拂晓之际。
   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华民族英雄”的抗日名将彭雪枫。  
    在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重温抗战历史,感受英烈遗风。
原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彭小枫
运筹帷幄 统战专家  
    抗日,让中华民族形成空前的凝聚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  
    “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军队,什么阶级,什么政治力量,只要你抗日,共产党就和你联合共同救国。”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彭雪枫卓越的统战才能在此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父亲是临危受命,他当时尚未到而立之年,便毅然挑起了重担。”彭小枫说。
  接受任命后,彭雪枫三次奉毛泽东派遣,奔赴多地开展统战工作:1936年9月,携毛泽东亲笔信远赴兰州,会晤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达成联手抗日协议,实现“西北停战议和”;1936年10月,孤身入晋,揆情度理,说服阎锡山、傅作义,打通晋绥统战通道;西安事变后,会晤阎锡山,步步为营,促其转变抗战立场,与中国共产党共维大局。
   “大局风云变幻,他冷静沉着,不急不躁,不辱使命。”彭小枫说,西安事变后,阎锡山晋绥军的政治倾向成为国共能否共同抗日的重要一环,父亲双管齐下,一方面将阎锡山“守土抗战”、力图自保的心理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作为谈判工作的突破口,使阎锡山产生了“不亡于日,亦亡于蒋”的压力;另一方面,晓之以民族大义,以热烈的革命情怀,转达党中央“非抗日无以图存,非抗日无以救国”的通电精神,使其权衡利弊,转变立场,从而为晋绥两省的统战工作打开了一条通路
  在壮怀激烈的抗日烽火战场上,彭雪枫高举“团结抗战”的统战大旗,广结朋友,形成了一个上至国民党地方军政首长、下至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开拓了新的战略空间。
文韬武略 披坚执锐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这是重重战火硝烟中彭雪枫将军的真实写照。
  “他精于谋略,长于作战,既能聚沙成塔、扬鞭杀敌,建立根据地,又能砥砺自身、笔耕不辍,撰写军事理论著作。”彭小枫在回忆父亲时说。
  1938年,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挥刀直指欲打过黄河,中原告急、武汉即将失守!彭雪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确立以豫东为中心,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规划。在确立“发动群众斗争”“消灭敌人武装”“建立抗日政权”作为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之上,他一方面建立武装,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另一方面撰写军事著作,发表极具战略眼光的《目前在河南该做些什么》《论在敌人后方工作》等文章。在军事行动上,坚持战区、敌后共同进行武装斗争;在民众工作上,坚持发动群众,做到“一声呼喊,万山呼应”。
  “赴敌后初露锋芒,白马驿奉命整编;万难不惧渡春荒,永肖地区歼顽匪;反扫荡反蚕食,巩固淮北根据地……”一曲民歌记录着彭雪枫敌后根据地的光辉战绩。杜岗胜利会师、淮阳窦楼首战告捷、平原游击战运用日趋炉火纯青……
  “父亲率领的队伍成了一支民族解放的铁流,它汹涌澎湃地朝向古老的中州原野,向着敌人的心脏奔流。”彭小枫说。在挺近豫皖苏边区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彭雪枫将一支几百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一万七千余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七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完成了初创豫皖苏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宛如一把利刃插入了敌人的心脏
  战场上披坚执锐,斩关夺隘,战场下总结战争规律,构建系统的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武装力量建设理论。在与日军、伪军作战实践中,彭雪枫先后撰写《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等文章,为我党我军抗击日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
赤胆忠贞 克己奉公
  “他是具有坚定信仰、对国家和民族无限热爱、对党绝对忠诚的革命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彭小枫说。
   彭雪枫生于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大时代,他心怀报国大志,弃笔从戎,投身革命,始终将得失与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坚持对党忠诚,廉洁奉公。
  “春荒面前,他带头卖掉心爱的战马,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强敌入侵,他亲自撰写社论、评论,唤醒群众、武装群众。”彭小枫说。1942年,在抗战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彭雪枫亲率部队兴修水利,春种秋收,抢险救灾,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送他“万民伞”,为他树“德政碑”;创办《拂晓报》、拂晓剧团,加强和深化抗战宣传,牢牢巩固了党的思想阵地,坚定了人民抗战意志。虽然身居高职,但彭雪枫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始终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在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期间,彭雪枫持币累万,但他始终坚持公私分明,账目清晰,分毫无取,为党、为军队节约每一个“铜板”。“他是真正了解革命,并愿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奉献一切的战士!”彭小枫说。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歼伪顽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
  彭雪枫牺牲时,彭小枫尚未出生,对父亲的了解,多是从长辈们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彭雪枫留下的文稿、书信中而来。虽然与父亲不曾谋面,但他始终将父亲视为敬仰一生的英雄。
  “父亲一直在这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他已不仅仅是一名战士,一个共产党员,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彭小枫说。
 
照片来源:360图片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