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90年冰封的记忆 我们不会忘记(一)

发布日期:2017-07-27 19:36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冯开华
 
         2017年的“八一”,距离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已经过去了90个春秋,回顾这9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路走来,风雨交加、光辉灿烂。回眸人民军队的90年历程,有着太多的记忆值得珍藏,这些记忆有的定格在照片中,有的书写在笔墨间,有的传颂在一代代革命人的口耳之中,还有的冰封在见证了历史的文物之中。擦去尘埃,融化冰层,人民军队90年的记忆我们不会忘记。(冯开华 摄影撰文)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用过的驳壳枪
    90年前的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声在南昌城内响起,朱德颈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手持这把驳壳枪,身先士卒,带领着军官教育团学员和市公安局部分人员勇猛冲杀,配合主力部队全歼驻南昌守敌3000余人,顺利夺下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朱德在这支驳壳枪上刻字以作留念。
    如今,这支饱经岁月和战火洗礼的驳壳枪,乌黑的枪体依旧散发着历史的深沉光芒,“南昌暴动纪念 朱德自用”几个沉稳挺拔的宽扁楷书刻字,熠熠生辉。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实“第一枪”的说法只是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性意义的象征性概括,并不是指哪支枪先打响,然而这支枪确实是那伟大的“第一枪”的见证者。
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
    军旗是军队的象征,象征着军队荣誉、勇敢和统一指挥。那么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何时诞生?由何人设计?象征着什么?
    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打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出的第一面革命红旗。据《中国苏区史》等书刊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时打出的旗帜还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在江西省修水县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却第一次对外公开“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8月底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始设计我军第一面军旗,准备在秋收起义中打出来。
    为使旗帜完美体现工农革命的内涵,曾在法国勤工俭学过的何长工建议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并首先提出了设计方案。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会东厢房灯火通明,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在制作军旗。他们反复比较、推敲、修改、争论,最后确定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起义前夕,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师部特务连战士的警卫下,首先飘扬在师部上方。1958年9月5日,何长工曾说:“这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就成立起来了。在中国、在东方,第一面革命的红旗打起来了。”从这以后,无论是红军,还是现在的解放军,人民军队的军旗样式作过多次修改,但组成军旗的基础图案(五角星、镰刀、斧头或铁锤)和鲜红的旗色没有变。
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用过的油灯
    这是一盏普通的油灯,而它却陪着一位伟人度过了无数个夜晚,照亮了人民军队的发展之路。
    1929年,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简称“古田会议”。为了开好这次大会,毛泽东先后召开了许多类型的座谈会,并且找了一些干部、战士谈话,深入调查部队和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和大家共同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毛泽东白天搞调查研究,晚上整理材料写文章,隆冬寒夜,他房间里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灭。这期间,毛泽东还与朱德、陈毅一起领导部队进行了政治和军事整训。毛泽东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特别是对红四军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亲自起草了长达3万字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8个决议案,为大会完成了准备工作。
   由毛泽东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和斯诺戴过的红军帽
    这顶红军帽属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毛泽东也戴过一次,斯诺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随身携带,珍藏了近40年。提起斯诺,就离不开《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让世人最早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著作,书中那幅毛泽东身穿红军蓝灰军衣,头戴红星八角帽,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照片,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将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传遍了全世界。
    在这张照片和这顶红军帽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1936年的7月,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一天早晨,当斯诺刚迈进毛泽东住的院子时,就看见毛泽东站在窑洞门口,迎着和煦的晨光,容光焕发,神采奕奕,魁梧的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高大、威武。面对这鲜活的形象,斯诺那新闻记者的才思迅速作出反应,他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把镜头对准毛泽东说:“主席,让我给你拍张相吧!”毛泽东微笑着应允。可是,斯诺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便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但毛泽东只有一顶洗得褪色发白的旧军帽,且帽檐已经软软地耷拉下来,戴这样的帽子照相显然不适合。毛泽东只好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借,可惜没有一顶合适的。正在这为难之际,斯诺灵机一动,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戴上后正合适。斯诺立即举起了照相机,“咔嚓”一声,把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拍了下来。照完了相,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斯诺头上,紧紧握住斯诺的手说:“斯诺同志,谢谢你。”斯诺像一个将要出征的红军战士般向毛泽东主席立正敬礼,周围的人都鼓起掌来。在随后的陕北采访活动中,斯诺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他十分珍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军帽,一直把它随身携带着。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