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安源会议:吹响秋收起义的冲锋号

发布日期:2017-08-24 11:24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赵成新 唐 婷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记者 洪子波摄
    距萍乡市城区约7公里的安源区安源镇张家湾村,静静地伫立着一栋砖木结构的小楼。小楼坐东朝西,古朴的朱色门庭,颇有沧桑之感。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故事。
    九十年前的一个深夜,正是在这栋小楼,毛泽东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吹响了秋收起义的冲锋号。
    九十年后的盛夏,江西日报与湖南日报联合采访团来到这里,寻访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一栋小楼,点燃秋收起义的熊熊大火
    2017年8月9日上午,阳光正烈,蝉鸣不止。
    为迎接建军暨秋收起义90周年,安源军事会议旧址正在翻修,工人们上上下下运送物料,院落里,两株大树洒下清凉,时间仿佛静止在这一刻。
    “1927年9月,毛泽东就是在这里主持召开了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指着旧址北边一楼大厅内一排黑胡桃色的桌椅,安源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郭建斌介绍。
    选择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是革命形势的务实选择。尽管在1927年7月之后,中国革命一度陷入低潮,但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胜利成果及革命影响,使安源的革命力量依然雄厚。因此,安源成为秋收起义的重点地区之一。
    安源本土作家李小建在《安源,安源》一书中描述了当时安源工人渴盼革命的热情:“安源山里布满了干柴,只待党的一声令下,立即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毛泽东与安源渊源深厚。早在1921年,青年毛泽东就来到安源考察,走遍了安源矿区,下矿井了解工人疾苦。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景。此后,毛泽东多次赴安源考察,和刘少奇、李立三等一起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
    1927年秋,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风尘仆仆从湖南赶到安源张家湾,这是他第七次来到安源。是夜,紧急军事会议在张家湾路矿工人子弟学校暨工人补习学校第一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安源、萍乡、莲花、醴陵、浏阳等地的党和军事负责人。这次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确定了起义的军事计划、暴动路线、口号等,设定了白色五角星上缀镰刀、斧头图案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兵分三路,直插潇湘,进攻长沙。
    会议当晚,毛泽东伫立窗前,挥笔写下那首著名的《西江月》:“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的冲锋号,就此嘹亮吹响。
    穿越历史,触摸“跳动的红心”
    穿越九十年风雨,今天的我们,在安源寻访当年的点点滴滴,那嘹亮的冲锋号仿佛依然回响在耳边。
    安源军事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成为工农红军的前身,实现了由党独立领导和指挥工农革命武装的重大转折。这也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是他缔造、组织和指挥人民军队的伟大开始。
    而红色安源,也因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工运史上的一系列开创性重大贡献而被后人铭记,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中国工人阶级最早最大的工会大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最”,佐证了安源红色历史的独特魅力。
    今天的安源,精心保存了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行走在安源的大街小巷,仍能时时触摸到那“跳动的红心”。
    安源煤矿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去安源》铜像,永远铭记着一代伟人的历史功勋,铭记着安源路矿工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上万人次。感动、震撼、铭记……人们在参观后写下的留言,贴了满满一面墙。
    总平巷井口,小火车不疾不徐地经过,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考察时就住在巷口旁的八方井44号,历经百年沧桑,这口矿井仍在生产。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建造而成,至今仍是萍乡、安源一些重要活动的举办地。7月初,萍乡市委中心组还在此举行专题学习。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自发纪念。68岁的戴希云老人自筹50万元,建起“平江起义”家庭展览馆,免费供游人参观。“就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传承好革命传统。”戴希云说。
    伫立在安源山上,眺望百年老矿的巨变。历史流转,我们仿佛又看到,毛泽东亲手组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工农武装队伍从这里出发,开上井冈,转战南北,浴血奋战……
    (湖南日报记者 赵成新 唐 婷 于振宇 本报记者 陈斌华)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