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这些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动容
发布日期:2015-08-15 16:31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王波在明通沟战斗主战场遗址讲述抗战故事
2011年,兴县在“四八烈士”殉难的黑茶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大型烈士陵园,集中收迁散葬在全县各地的烈士遗骸,目前共收迁回552具烈士遗骸。
曾担任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主任的王波参与了烈士遗骸收迁工作,他搜集到大量的烈士信息和故事,为烈士撰写碑文,还主编了《晋绥风云人物》一书。
王波去年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主任岗位上退休,退休后致力于弘扬晋绥革命历史,仍在为寻访晋绥烈士而奔波。记者8月4日采访时,听陵园老主任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晋绥英烈故事。
几十年的默默守护
连长遗体埋在士兵祖坟旁
1937年,八路军创建了以山西兴县为中心的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同时也是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
1937年冬至1944年春,晋绥边区军民和日伪军作战上万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兴县的山沟沟里,到处都能听到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有些故事靠当地人口口相传至今。
1943年10月中旬,日军纠集1000余兵力分两路进犯晋绥边区首府兴县。战前,八路军120师特务团进驻兴县阳会崖村,准备在此处伏击北路日军。
10月16日上午,部队奉命撤退,特务团六连负责掩护。敌人的迫击炮弹和轻重机枪子弹疯狂扫向六连阵地。完成掩护任务后,连长胡俊源让部队先撤,自己和机枪手留下掩护。机枪手负伤后,胡连长端起机枪吸引敌人火力。战斗中,胡连长头部中弹牺牲。刚刚撤下去的战士看到连长倒下了,全都哭喊着“连长、连长”冲了回来,打退一拨敌人,抢回了连长的遗体。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牺牲的烈士都是就地掩埋。六连有个叫吕二奴的战士,是兴县王家坡村人。以前连长对他特别照顾,打仗的时候总护着他。吕二奴和战友们守着连长的尸体哭了很久。看到准备安葬连长的地方十分简陋,吕二奴不忍心让连长躺在那儿,他背着胡连长的遗体,连夜翻山越岭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将连长背回自己家。
吕二奴也是穷苦出生,为了安葬连长,他跟村里人借钱买了棺材,将连长葬在自家的祖坟旁。后来,吕二奴因伤残退伍回乡,逢年过节都要带领儿孙给连长上坟,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老连长。直到1996年吕二奴老人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老连长,他说连长是陕西绥德人,嘱咐儿孙们不要忘了给老连长上坟。
2011年,兴县政府将胡俊源烈士的遗骨迁葬到黑茶山下新建成的烈士陵园里。今年八一前夕,王波和兴县民政局经过多次寻访,找遍了陕西绥德县胡姓聚集的十多个村庄,终于找到了烈士的亲属。
不忘本的鱼水情深
亲生父母是厅级干部 段家湾的“来兵”给养父母养老送终
2006年,王波在北京拜访一位晋绥老干部。攀谈中老人突然问他,认不认识兴县一个叫“来兵”的人。
王波当时还不知道“来兵”。直到2010年秋,王波等人去兴县段家湾考察一处散葬烈士墓,打问烈士墓地情况时,听到村中一小卖铺门前的人们叫着“来兵、来兵”,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应声走来,说:我带你们去。
在路上,王波想起多年前的事,试探着问他认不认识北京一位姓黄的领导。来兵说:“我没见过,但我亲爸、亲妈认识。”这才揭开一个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来兵的亲生父母都是八路军干部。1939年冬,来兵的父母随部队来到段家湾一带驻扎,母亲在野战医院工作。来兵出生没几天,部队要开拔,父亲即刻要去延安,母亲也得随大部队行动,孩子怎么办?最后夫妻俩没办法,咬咬牙“送人吧!”
段家湾崖畔下土窑里住着一户冯姓庄户人家,夫妻俩结婚不久,虽然穷,日子也过得甜蜜。一天夜里,来兵的父母忍痛把孩子抱来。冯家夫妇收养下这个孩子,取名“冯来兵”,意思是来的兵送给他们的孩子。
解放后,冯来兵的父母都成了厅级干部。冯来兵上学的时候,父母曾接他到沈阳住过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养父母伤心,父母让他又回到兴县,为山里的养父母养老送终。直到现在,冯来兵仍然在兴县务农。
百发百中的孤胆英雄
“特等战斗英雄”让鬼子闻风丧胆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王宝强饰演了一位新四军神枪手。王波告诉记者,兴县二十里铺村曾有一位八路军“特等战斗英雄”张侯油,就像电视里的顺溜那样,是一名让鬼子闻风丧胆的神枪手。
据张侯油的后人讲,张侯油是兴县斜唐山村人,1937年,19岁的张侯油参加了当时的兴县牺盟会游击队。由于从小随父亲上山打猎,张侯油的枪法特别好。入伍后,部队有一次组织大比武,100多米外立一根旗杆,让各连队推举出来的神枪手轮流比试枪法,只有张侯油一个人射中旗杆。
因为枪法好,部队还专门给张侯油配备了2个副射手。打仗时,甚至一个班的7、8条枪都归他一个人使用。因为屡立战功,1944年底,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上,张侯油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日军很头疼张侯油的枪法,曾贴出悬赏告示:活捉张侯油者赏1000银元,打死者赏800银元。日军甚至专门调来绰号“五眼班长”的王牌射手和张侯油对决。结果,这个“五眼班长”在赤尖岭据点被张侯油击毙。
张侯油所在的部位为兴岚支队,成立于1941年冬,由兴县、岚县两支抗日游击队合编,归八路军120师指挥。1947年1月,兴岚支队改编为晋绥军区第六分区第二十二团,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兴县县志的大事记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兴岚支队排长张侯油请假回家时,正值日军退却,他带领民兵从二十里铺沿北山追击,先后6枪毙敌6人,缴获三八式步枪1支,毛驴一头。”
其实,这段话背后,有一个孤胆英雄打鬼子的故事。1944年10月22日-11月7日,日伪军4000余人分三路扫荡兴县。其中一路大约500多名日伪军在兴县县城扫荡扑空后向东翻山往岢岚方向撤退。当时正值张侯油回家探亲,到二十里铺村挑水时发现了这股日军。探亲是不能带枪的,张侯油赶忙跑到二十里铺村找到民兵中队长李有年,两个人一杆枪就敢去撵鬼子大队的屁股。
两个人仗着路熟,偷偷摸到日军大队的侧面。当时日军在一个叫杏树墕的地方往山上爬。张侯油举枪开了两枪,打死两个日本兵。鬼子不知道虚实,不敢冒进,后退改道走交口村。张侯油和李有年绕山路赶到日军后方,张侯油一枪一个,又打死4个鬼子。此时的日军犹如惊弓之鸟,一听枪声便抱头鼠窜,根本不知仅仅是两个“土八路”所为。
1945年一次战斗中,张侯油左眼负伤后回家。可能伤势影响到脑神经,他回家后精神上出了问题,疯疯癫癫起来。经常一个人爬到村外的山顶上,拿着扁担或棍子往山下瞄准。有人上山,他就拿着土坷垃当手榴弹往下扔,边扔边喊:“鬼子来了,赶紧打呀!打呀!”几年后才慢慢好转。
解放后,张侯油搬到二十里铺村,结婚生子。张侯油一直默默地过着清贫的生活,1960年闹饥荒时,家里再困难他也从来没跟组织张口提过要求。2010年,张侯油老人过世。
望眼欲穿的凄美爱情
店子村有个等待爱人的痴情姑娘
歌手朴树的歌曲《白桦林》,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姑娘在村外刻着她和爱人名字的白桦树下,目送爱人奔赴战场。姑娘满怀期待等待着爱人凯旋,可等来的却是“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的噩耗。姑娘不愿相信,一直在白桦林边等,直到白发苍苍。
兴县的黑茶山东南麓有一个店子村。这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子三面环山,一条小溪静静地从村前淌过,村头的路旁有棵大柳树。1994年,王波到村子里收集革命烈士资料的时候,听村里老人讲了一个朴实、动人的“白桦林”故事。
抗战期间,店子村有个叫任根保的小伙子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因由于作战勇敢机智,当上了游击队的中队长。村里有个姓马的姑娘,长得很漂亮。两个人青梅竹马,相约抗战胜利后结婚。
店子村距离当时的敌占区比较近,战斗十分频繁。每当游击队出发后,姑娘就站在村头的大柳树下,望眼欲穿地等候在那里。
1944年10月,鬼子对晋绥边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任根保率领游击队参战。出发时,姑娘把他送到村头,千叮咛万嘱咐,在大柳树下恋恋不舍地分手。当游击队行进到一个叫孙家窑的地方时,遭遇鬼子大部队。战斗十分激烈,任根保指挥队伍边打边向北山坡的树林中撤退。撤退中,任根保不幸被鬼子的炮弹击中牺牲,最后连遗体也没有找到。村里参战的游击队员陆续回来了,任根保却再也没有回来。
姑娘不相信心上人走了,依然每天站在村头那棵大柳树下痴痴地等待。日久天长,好端端一个姑娘相思成病,当时村里人也不懂得医治。家里人见姑娘越来越大,就给她找了婆家嫁了。没过几年,这位痴情的姑娘郁郁而终。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