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专栏 » 抗战春秋 » 抗战烽火 »

少数民族谱写的抗战壮歌(2)

发布日期:2017-07-27 17:01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涛
 “八女投江”中的朝鲜族女战士
《八女投江》  油画
    抗战期间,东北朝鲜族人口约120万人,主要聚居在吉林东部的延边和辽宁东部的兴京及黑龙江的阿城、海林、饶河等县。汤原、饶河、密山、珠河、宁安抗日游击队中,朝鲜族干部居多。抗联的11个军中都有朝鲜族战士,其中第1、第7军的朝鲜族战士占到半数,不少还担任了军、师级指挥员,仅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就有李红光、李东光、朴凤南、许亨植等。名垂千古的“八女投江”中的安顺福、李凤善便是朝鲜族女战士。
   1938年初,日军以第4师团为主,调集伪军3个旅又4个团,共5万余兵力,对活动在佳木斯地区的抗联实施大规模“讨伐”。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抗联第2路军主力680余人西征,以打通与东南满抗联第1路军和挺进到热河的八路军的联系。
    8月,第2路军所属第5军到达五常县,遭日伪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伤亡严重。第5军第1师突围后,决定向依兰、方正地区折返回到牡丹江沿岸。10月,第5军妇女团随第1师进至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在异常艰苦的西征中,妇女团大部分官兵牺牲,此后又由30余人锐减至8人。她们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抗联第4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那天夜里,部队露宿在林口县三家子北部的柞木岗。这里是牡丹江与乌斯浑河的分水岭,大、小关门嘴子山隔水相望。周围几十里人烟稀少,比较僻静,是抗联的秘密交通线。由于大雨滂沱,河水暴涨,渡船又都被敌人毁坏,部队无法渡河,准备次日拂晓由附近渡口过河,到依兰密营寻找第5军军部。
    黎明时分,第1师整装待发。师长命令妇女团8名女战士先行过河。就在她们准备渡河时,宿营地枪声大作,1000余名日伪军从后面突然袭击上来。
    第1师立即投入突围的恶战中,向柞木岗山里撤退,8名女战士被阻隔在岸边,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敌人追兵。冷云毅然命令:“同志们,快向敌人开火,把他们引过来,让大家突围。”
    果然,敌人见背后受袭,立即调转枪口向河边扑来。冷云、安顺福等8人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敌展开激战。由于她们主动吸引敌人火力,第1师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追击,转移进山里。
    但冷云、安顺福她们却被敌人围困在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位女英雄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毅然毁掉枪支,挽臂跳入翻滚湍急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