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高瞻远瞩 倾注心血
发布日期:2016-12-21 04:57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苏 林
——关于林枫同志抓教育的回忆
苏 林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林枫受中央委派,先后担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即国务院第二办公室,简称“二办”)主任和全国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共10年之久。这段时间我作为他的助手,曾有较多机会接触并参与他的工作和活动。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工作的执著精神和求实作风,通过身教言传,使我深受教益。林枫所具有的高度共产主义修养、善于对工作深谋远虑和民主、朴实、稳重的作风,体现了我党领导干部具有的宝贵素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
文教办公室是国务院掌管国家事业的办事机构之一。它的职责是协助总理归口管理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广播等部门。战线很长,业务面较广。1954年,林枫到任后,遇到第一个反映是机构小、人手少,同任务不相适应。如何解决,当时大家想法不一致。林枫感到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亲自调查研究,听取文教口各部委领导的意见,并组织全二办同志讨论。意见集中后,他明确提出:二办的工作不同于各部委,主要应推动、帮助、指导各部委的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教方针、政策和事业计划、规划。他认为,二办的机构要精干,人员应注重素质,少而精;工作要虚实结合,既要有重点地抓好大事,更要多办实事。要求全二办的同志都“当哨兵、当参谋、当助手”,共同履行二办的职责。思想取得一致后,二办的编制定为18人,干部配备较为整齐。当时曾被戏称为“十八罗汉”。1955年初,为摸清和解决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中几个重要的方针政策性问题,在主任林枫,副主任钱俊瑞、范长江的指挥下,二办的多数人深入几个省市基层调查研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当年5月召开了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文教事业发展中如何贯彻“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并举、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质量和数量的关系等问题。会议根据林枫的建议提出:在一个时期内,文教工作应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在地区上要合理部署和对公私文教事业统筹安排。要求文教事业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服务。由于这些方针政策性的建议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很快批转了林枫的报告,要求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参照执行。通过这段工作,二办全体同志对林枫高瞻远瞩,及时抓住重要问题,以求实精神解决问题的稳重作风有了深刻印象。大家看到,在正确的领导下,二办的干部少、机构小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上,陈毅副总理在讲话中代表中央和国务院,对林枫的工作公开加以赞扬,说他主持文教办不久,工作很得力,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全国文教卫生事业很有针对性。
二
林枫主持文教办期间,除了精心掌管全盘工作外,对教育事业倾注的心血最多。这特别反映在成人业余教育方面。他始终热心开拓我国工农业余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了:必须以极大的努力扫除文盲;必须继续加强职工和干部文化技术教育的任务。那一段时间,林枫因心脏病遵医嘱在休养中,但他不顾有病,经常邀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和各工业部门的负责人到家中研究贯彻落实八大的任务。他思考很多,站得很高,对事业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很强,曾多次对大家说:八大提出的成人教育任务是,提高千百万工农群众和干部的文化技术水平,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成败的大事。他强调,要以战略眼光来看待工农教育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来抓。但这件事涉及四面八方,仅靠教育部门难以做好。在各部门的期望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林枫同意出面挑头,负责统筹全局,协同各方把这项工作抓好。1958年,林枫带病出马,组织各部门和文教办一大批司局长级干部到北京、上海、辽宁、河北等地,调查工农业余教育现状,广泛收集并综合研究各地经验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继续开展和办好业余教育的意见。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全国业余教育事业呈现了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创新的局面。各地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比较丰富,有些经验,反映了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成人教育的规律性,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并加以完善。
就我的记忆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以战略眼光看待业余教育事业,是林枫一贯坚持的基本观点。他曾多次阐述:对业余教育,不能只看作是正规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或看作是权宜之计。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两条腿”中一条“粗腿”,是有长远和广阔前途的一项事业。要使这条“粗腿”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有一大批热爱这一事业并能坚持为之奋斗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并要在不断实践中创造、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林枫这样提出问题,既是从事业的需要出发,也是针对只重视全日制学校教育、轻视业余教育的倾向而言的。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许多人提高了对业余教育的认识,从而工作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中央国家机关一级,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工业各部和农业部的分管业余教育的副部长、司局长同林枫建立了经常性工作联系。他们定期碰头,及时交流情况,交换意见,研究解决问题,自然形成了一个指导业余教育工作的核心。有些省市,在上级做法的影响下,也采取类似办法加强了业余教育的领导。林枫高度重视业余教育,善于统筹全局、推动各方开展工作的领导方法,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称赞。
(二)兴办业余教育的长远目的,是要逐步实现工农群众和干部的知识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办好业余教育必须密切结合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由基层单位统一安排生产、生活、教育;区别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掌握好重点,订出适当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不强求整齐划一;教学要重视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上述几点,是林枫对开展业余教育的几个主要指导思想。他曾归纳为办学的十六字原则,即:“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由于不断宣传和贯彻执行这个办学原则,一些地区和基层单位的业余教育逐步纳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例如,扫盲问题。当时文盲、半文盲人数太多,任务很重,如何安排,能否如期扫除?有人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乐观;但很多人心中无底,推一步动一步。据调查,当时农民文盲、半文盲约占70%左右,小学程度不足10%;工矿企业文盲、半文盲约占20%多,小学程度约占50% - 60%,中等和中等以上程度约占20%左右。工农差别很大。根据林枫提出的原则意见,各部门和一些地方经过调查和反复商量,对扫除文盲的工作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办法和措施:扫盲要着重抓好农村,同时也要继续扫除工矿企业的剩余文盲;扫盲重点对象为16岁至45岁的青壮年;脱盲标准暂定为学会2000个常用汉字;扫盲计划要分期分批安排,不宜全面铺开等等。对业余文化技术教育,强调着重抓好工矿企业职工,也以青壮年为主要对象。这些意见体现了工作的求实精神,反映大家对业余教育特点的认识提高了,从而调动了各地和基层兴办这一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生动活泼和稳步发展的局面。许多地方加强领导农村扫盲,工作比较扎实了,改进和提高青壮年的学习,出现了一批基本扫除文盲的单位。城市中,工矿企业除积极举办青壮年职工的扫盲班和初、中等业余文化学校外,还根据生产需要开办了一批“专业技术培训班”。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企业还试办了一批“半工半读班”和若干“单科大专班”等等。这一段工作实践,使许多同志体验到:从本地和本单位的生产需要出发,依靠自身条件办学,并取得教育部门和工会的指导帮助,是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初步成果,1958年秋至1959年春,在林枫推动下,以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为主,陆续在天津、黑龙江、福建等地召开了几次现场会,传播了办学和教学经验,讨论了继续发展和巩固提高业余教育的问题,研究了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通过会议介绍、现场参观和林枫的总结,启发了大家如何把业余教育办好、办活。同志们普遍反映:“办学有了榜样,工作增强了信心,工农业余教育大有可为”。
1960年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业余教育委员会,任命林枫为主任,负责成人业余教育的统一领导。这一重要组织措施,给广大业余教育工作者很大鼓舞,也是对林枫卓有成效工作的有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三)林枫在肯定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从不忽视和讳言工作中的问题和缺点,而是认真对待并正面引导以求得解决。在三年“大跃进”的背景下,业余教育工作也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大哄大嗡的倾向,不利于事业的巩固、提高。对此,林枫及时提醒大家,应保持冷静头脑,做好引导工作。在多次座谈会和大会上,他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成人业余教育也不例外,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安排数量;要有长期打算,做艰苦扎实的工作,以逐步积累取得成效,决不可急于求成。他曾公开表明,不赞成大哄大嗡、忽热忽冷和贪多求快的做法。主张业余学习要“细水长流、坚持经常”,要边发展边巩固;在安排上要实行“闲时多学、忙时少学”的灵活办法等等。1959年3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70多个工矿企业的负责人参加的全国职工业余教育会议,总结了前一段工作,讨论了基本情况和应注意的问题,统一了办学教学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中央批转了林枫关于本次会议的结论。人民日报以《办好工矿企业的职工教育》为题发表了社论。这次会议及时、有效地促进了职工业余教育的稳步发展和提高。
三
长期以来,林枫对整个教育战线的工作非常重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担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时,战事和政务都十分繁重,但他仍关心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改革,亲自给原东北教育委员会和东北教育部许多重要指示。为使教育为战争服务、为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他所做的指示和决策,有些我们仍记忆犹新。例如,东北解放后,高等学校的创建、调整和布局,中等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的修建和充实等,林枫都亲自过问,提出安排意见和要求,并督促有关部门在经费、物资上给予支持。林枫到中央工作后,教育更成为他特别关注的主要工作。除了重视成人业余教育外,他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十分关心。有些单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他帮助,他总是主动出面去抓,而且抓得非常具体,不解决从不放手。
例如, 1956年春,全国青少年幼儿读物出版量下降,中小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反映很大,强烈要求增加出版量,有的为此上书毛主席,要求党中央过问。林枫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重视起来,曾多次约集作家协会、文化部出版局和少儿、青年、科学、美术等出版社的负责人,讨论这个问题,制订出版计划,明确分工和具体措施,使青少年读物出版数量明显增加,缓解了矛盾。“大跃进”中,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大搞教育改革,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教材采取了不适当的“破字当头”或全盘否定的做法,一度出现了学生无课本、无讲义,教师无教学参考书,使教学无所依据的不正常现象。1961年2月,中央书记处发出专门指示,要限期解决这一问题,并委托林枫负责筹划落实。指示要求:教材建设分两步走,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逐步提高;对原有教材本着“未立不破”的原则,采取选、编、借的办法,做到“从无到有,课本到手,每人一册,印刷清楚”,并要求在当年秋季开学时基本实现。林枫为执行这一指示,亲自做了大量的发动和组织工作,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意见,研究教材的编写、出版、供应的分工和落实措施。组成由中央21个部的副部长参加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具体领导,保证中央指示的贯彻执行。在林枫和蒋南翔的共同主持下,各部委、各地方和许多学校同心协力,到8月份,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等科的530多个专业中有70%编选出了教材,包括课本、讲义和教学参考书;中等专业学校的340个专业中有90%编选出了统一教材,解决了秋季开学所需的教学用书,基本达到了中央的要求。
60年代初,林枫的主要工作已转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但他仍十分关注教育工作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他身为中央文教小组成员,为研究调整、充实、提高教育事业的一些重要问题耗费了大量精力。例如,在当时形势的影响下,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大起大落、比例失调,给学校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各种条件跟不上,教育质量不能保证。林枫对此特别关心。他认为必须按照中央“八字方针”妥善调整、解决招生过多而产生的“大肚子”问题,使学生数量比例逐步趋于平衡、合理,以保证教育质量和事业的稳步发展。他的具体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和高教部的重视与采纳。在调整、整顿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林枫从不轻易表态,而是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待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或向中央领导反映,或提供高教部党组参考。1961年秋,为研究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问题,林枫曾抽出时间亲自带领调查组到北大、清华,广泛听取校系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意见,并请教育部周荣鑫、统战部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座谈研究,最后形成了改进高校领导体制的具体建议。
为经常了解教育战线的动态并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林枫多年来同教育界的领导人、基层干部、专家和教师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北京市有些重点学校的负责人,常常被邀集到他家中谈情况、交换意见,有的还共度假期。对年迈德高的教育界资深老前辈,他还亲自上门拜望。这种为共同事业建立起来的同志式的友谊关系,一直延续到“文革”前。现在,有些同志在谈到过去同林枫交往时,对他那种关心下情、平等待人和虚心倾听意见的真挚情意,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林枫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竭尽心力的革命前辈,是党性纯熟、品德高尚的良师。他坚持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育的广阔领域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永远学习他。他遭林彪、康生、“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他,心中总是激起无限的悲痛和怀念之情。他为革命事业赤诚贡献自己心力的共产主义精神,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组织才干和优良作风,都激励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奋力前进。
作者:曾任林枫秘书、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教育组组长兼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