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张秋林:群英会上的巾帼英雄

发布日期:2015-04-16 09:46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张秋林

  晋绥妇女开展纺织运动时使用的织布机

  “离石县出了个张秋林,她是晋绥边区的劳动英雄

  七岁上学会纺棉花,十五岁织布顶呱呱

  革命到底铁了心,她呀送丈夫参了军……支援抗日呀救中国,她办起了‘秋林合作社’

  这就是1944年在晋绥边区广为人们传唱的大型户剧《张秋林》。是晋绥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的一名先进模范人物,并在1944年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被评为了妇女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

  于1919年出生在离石县碾焉村(今属柳林)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七岁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纺棉花,到十二岁时,她纺的花又白又细,在同龄人当中已经很有名了。十五岁的时候,张秋林嫁到十几里外的小山村。结婚后,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纺花织布,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依然是吃不饱穿不暖。艰苦的生活让张秋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能给穷人带来好日子。1940年,晋绥边区政府派出的抗日工作团来到村里宣传抗日救亡政策,号召男青年报名参军上前线,妇女加紧纺花织布做军鞋,支援抗日。在抗日工作团同志的鼓励下,张秋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服了公婆,第一个送自己的丈夫参军去打日本鬼子。丈夫走后,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张秋林的肩膀上,瘦小的张秋林丝毫没有退缩,家里的活、地里的活一点都没有耽误了,晚上还坚持纺花织布。同时她被选为村妇女生产小组长、妇女演剧队队长、行政村妇救会组织委员。1941年,张秋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担任了乡政府妇救会秘书。尽管任务更加繁重了,但她白天在外面做妇女工作,晚上赶回来在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下继续纺花织布。1943年,边区政府号召广大妇女织标准布以便于工厂加工军装,要求织得快,还必须合乎标准。张秋林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她首先和本村的两个妇女干部、两个妇救会员,组成一个纺织小组,然后将全行政村的妇女按照居住远近、年龄大小、性格脾气自由组合成25个纺织小组,开展纺花织布。她不但自己纺、亲自教,而且还发动妇女互相竞赛,提高纺织质量。整个纺织运动搞得红红火火。她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这年冬天,她在晋绥边区群英会上被一致推举为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

  群英会后,张秋林回到村里,立即开始筹备合作社的事情。她东家出西家进,耐心细致地做妇女们的工作。没有几天时间,仅在两个村就集下20000多元,一个月时间里,她在十几个自然村里集下63000元。同时,县政府又借给10000元做垫底。1944年5月29日,合作社在两孔窑洞里正式成立,被大家定名为“秋林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秋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44年8月的一天,她到碛口为合作社购买织布机,9岁的儿子不幸被“扫荡”的日本鬼子杀害。然而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把张秋林击倒,在万分悲痛中,她对前来安慰的干部群众说:“为群众服务就是为孩子报仇,搞好合作社就是同敌人在经济上作斗争。”于是她擦干眼泪继续为群众办事。这一年,合作社的红利占到股本的60%。妇女们得到收益,更加信任合作社了,入股的人更多了,入股社员达到360人,股本增加到3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妇女投入到纺织热潮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了抗日,支援了党和人民军队。广大群众称赞张秋林为“咱边区妇女的典型”。

  她的事迹后来被湫水剧社编写排演了大型户剧《张秋林》,在边区各县演出,被人们传唱。

  历史也永远记住了晋绥边区的这位劳模女英雄——张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