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听抗日老战士王志强讲抗战时期的故事
“《历程》里有延安、有兴县蔡家崖、有西柏坡,我画画时回忆起当时的心路历程,所以都画进去了……”近日,记者参加在省城太原举办的《红色记忆·抗日老战士王志强书香人生作品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展览会上,90岁的抗日老战士王志强老人指着《历程》这幅作品和记者说道。王志强老人,一头银发,眼神与听力虽不佳,但思维清晰、言语敏捷,老人的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志强老人是文水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是一位抗日老战士。现在提起抗战时候的事情,90岁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王志强的绘画作品《历程》
为同学理发同学高兴我快活
“我喜欢给别人理发,用把小剪子能理出各种发型。同学们高兴,我也很快活。解放后,我买了理发工具,经常为家人和同事理发,这成了我一生中的快事。”回忆起在晋绥边区的日子,王志强老人侃侃而谈。1942年春,由杜若牧同志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及教育队、新文字队移居姚家会。姚家会后面枣树林,前面是岚漪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老乡给我们腾出许多宅院和窑洞做教室,她们的伙食以黑豆为主,偶尔可吃顿杂豆面河捞。
“那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消灭疥疮大战。我们的被子衣服很少,不能及时换洗,床铺垫的是干草,蝎虱横行,疥疮筑窝。得了疥疮很讨厌,除脸上不起外,全身都起。我得了三年疥疮,一年手先行,二年腰中缠,三年爆浓泡。我们互相帮助,采用了多种方法与疥疮斗争。冬天,我们挤在阳坡上捉虱子,夏天我们躺在河滩上爆晒,晚上把猪油和硫磺混合在一起涂在身上。将窑洞们关起来,烧起荆棘草坐在火旁边烤,解决奇痒和疼痛问题。解放后,卫生条件一好,这类病也就没有了。”王志强老人说。
尽管当时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但王志强老人和同学们的精神是充实的。那时,她和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生活井井有条。在课余时间,经常到树荫下、田地畔、黄河边,谈马列、谈心得,三五成群,唱心中的歌,写抗日的诗,抒发革命的情操。
1941年的王志强
为第四届群英会代表赶制棉衣
“1944年12月7日晋绥边区召开了第四届群英会,为了让劳模代表有像样的衣服参加表彰会,我们学校的女生为英雄们专门赶制了一批棉衣。我们学生们当时谁都没有棉衣,大家都是披着被子、毯子在大院里欢迎代表的,我现在还对劳模张秋林有印象。”1944年到1945年,王志强和学校的同学们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男同学上岢岚山开荒种地,女同学留校纺线织布、开河滩种菜。王志强老人说,那会她被调到了织布组,每天可织布两丈,那时织布机出点毛病,别人都请她帮忙修理织布机。“我那会年龄虽小,但是手巧,会做针线活,经常自己做鞋。没有原料,就用发的大军鞋换一些麻,捡破布做鞋底,拆兜布做鞋面,夏天用破布编成条,做成凉鞋,那是很好看的。那会日子穷,所以我特别节俭,把学校发的毛巾剪成两半分开用,一个月十五张的卫生纸用两个月,而且经常捡废纸洗纸精,到合作社换成好纸或棉花用。”
1944年2月2日,王志强参加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和同学们在一起合影
庆抗战胜利迎接新战斗
“1945年8月15日下午,我们正在纺线织布时听到了振奋人心、惊天动地的好消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胜利了。我们太高兴了,
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我们从晚上一直庆祝到天明。同学们整装待发,为了轻装,我们把许多东西都送给了老乡,我只留了一件旧棉衣。”王志强老人说。
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王志强被分在汾阳工作团。进入汾阳县后,她和文联的同志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进行了演出。“我们每人身兼数职,制作壁画、连环画,创作歌曲、戏剧,又是导演又是演员。不论白天黑夜、狂风暴雨,不顾阎锡山匪徒的追击,走街串户进行宣传演出,观众达数万人。在汾阳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回了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炕上只有两张破棉被。新棉花、铜铁器具全都让日本鬼子抢走了,家里把仅有的一点儿粮食藏在花盆下和瓦楞中。我将捻线挣的200元边币和一条白毛巾给了我妈妈。我去拜访了送我上山学习的区长林克同志,他想留我在文水工作,我没有权利答应。后来,区里知道了家里的情况,区政府批准,以抗日军属的名义给家里拨了200斤高梁、几十斤麦子,解决了家里断粮的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了,王志强无比兴奋,于是买了一尺粉红色的绸子和一尺白布,用红线绣上了郭生同志提的词:“榴开百子红似火,鸳鸯将籍胜利殷”,做了一对枕套,来映照她当时的心情。
王志强和丈夫冯铭戴黑纱的订婚照
戴黑纱的订婚照
临别时,老人翻出了一张自己和丈夫的一张照片,说这是她和丈夫在战争年代订婚的一张照片。我注意到,照片陈旧,老人和丈夫胳膊都戴着黑纱,于是老人给我讲起了她这张戴黑纱“订婚照”的故事。
“1946年4月8日,中共领导人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兴县黑茶山遇难,4月18日,晋绥边区党、政、军领导由贺龙司令率领在岚县东土峪机场举行了追悼会。晋绥边区在蔡家崖也同时举行了追悼大会,我的丈夫冯铭当时和我都参加了追悼会,那个时候为了革命聚少离多,虽然我和丈夫在谈恋爱,但见面少,所以丈夫冯铭在追悼会后找到了我,照了这张戴黑纱的合影,并对我说,我们的关系就这么定了吧,留照为证。这张照片就是我和丈夫终身相许的订婚照,三年后我们在北京中央团校重逢并结了婚,继而就有了双儿双女的幸福家庭。”
外甥女眼中的姥姥
“我姥姥给我们留下的画册、资料都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王志强老人的外甥女王晶晶说。“我人生的前二十七年,是在姥姥如诗般的人生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是在姥姥绘画的‘青春’中童真稚趣地享受着天伦的快乐。自有记忆,我就习惯了沐浴着姥姥的宠爱,习惯了依偎着姥姥感受她传递的气息,习惯了识闻着她身上弥散出淡淡的药味儿。”
当王晶晶经历着逆反期、青春期,面临着学业抉择、专业深造,尤其是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时,都是她的姥姥用温馨的耳语、温和的眼睛缓解着她心里的惆怅与焦虑。
“再长大些,我渐渐体会到姥姥的坚强与独立。她把自己前半生的爱与恋,寄怀晚年于山水花鸟中;她将晚年的自立,寄情独行于笔墨纸砚中!她用手中的笔墨回忆自己曾经的苦楚与艰辛,抒发着情感的美好与快乐。渐渐地,每逢我有了高兴的事、学得新的画技,尤其是有了新的创作,都会第一个与姥姥倾诉、分享;每逢姥姥推出新作品,也会用期待的眼神等待我这‘专业人士’的评解,我们不时地在争执和较劲中愉悦地畅游和穿梭于绘画的海洋中。”回忆着二十七年与她姥姥点点滴滴,王晶晶说道。
王晶晶说,她姥姥已经成为她的同行挚友、心灵依靠和精神支柱。是她姥姥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她平淡的生活理念,教会她对工作、生活充满乐观憧憬。
采访结束了,见证烽火岁月的订婚照叙述着老人那个年代的故事,老人的坚强独立与乐观豁达,前半生不畏艰辛投身革命以及后半生对书画艺术的执着,对我有很深的触动,也时刻提醒我们要缅怀先烈,不忘历史,尊重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奋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