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关向应传》节选第八章 “研究敌之进攻方略”
发布日期:2015-06-25 16:39 来源:《关向应传》 作者:晋绥基金会
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军分会委员和一二〇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经常研究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占领、战役与战术问题。1938年9月20日,华北日军曾调集五万多人,围攻晋察冀边区。边区军民奋起抗击,经过48天激战,打退了敌人对边区的第一次围攻,歼敌五千多名。王震率领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参加了这次反围攻战役,连获胜利。9月25日在广灵、灵丘间阻击敌人,经六昼夜激烈战斗,大量杀伤了敌人;10月间两次袭入敌人侵占的阜平县城;10月28日,又在广灵、灵丘间,击毙日军独立第二混成团360余人。关向应密切注视着这次反围攻战役。这是日军对创建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大规模围攻。总结这次敌人进攻的特点和我军粉碎敌人围攻的经验教训,为其它地区反击敌人新的围攻作战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39年初,关向应看到1938年12月2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第五十九期上发表的一片题为《晋察冀边区粉碎日寇大举围攻中的经验教训》的文章。他认为,这篇文章“对敌人的估计(这包括着战略与战役、战术的问题)有许多不合事实、不正确的地方,至少是太想象了,而且不少是反映五次‘围剿’(国内战争)时的形式的重复。”于是,他写信给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谭政,对此文提出不同意见,指出他的谬论之处。关向应在这封信的开头写了上面引述的那些话,接着写到:
事实并不是那样,而是这样的:
(一)今天敌人的进攻在战役上主要的还是分进合击,每一路有二、三千人,行军力极差,日行五六十里或三四十里,极疲惫。
(二)在战术上主要的是采取袭击,在它袭击赵尔陆部时,它夜行80里。
(三)它到达合击地点后,依据城市作据点,派遣出二三百人的小支队,扩张其占领区域,这完全是游击性的,仍然退回。
(四)敌在其欲固守的占领城市之附近及其战略要点仅只构筑有战术价值的据点,这是一种事实。至于说“步步为营,筑垒前进”,每日只走十里八里,发现我军即畏缩像乌龟一样,这不是事实。因为敌人兵力少,他是寻求我之主力进行速决战的。
这次敌人在进攻边区中的特征,是持久性与长期性,在我方亦表现着持久性的支持游击战争,但我们进行游击战的是八路军的正规军,争取战斗的胜利或在一个战役中的争取部分胜利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五)在雁北和大青山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大城市,只是乡村,某一地区,只要部队集结多些,机关多些与住久了,它即来围攻,任然是分进合击。我们地方党及游击队,习惯了它进攻的征候(如像〔向〕各据点增兵、飞机出来侦察、要牲口等),即准备回避它的进攻,分散或伸出敌之翼侧和后方,它到达合击目的〔地〕后,因其兵力少不能久住,在雁北至多3天即退回去,我们仍回来工作。
我觉得确实研敌之进攻方略,这对支持相持阶段中游击战争的指导有极大意义,估计日寇的兵少的基本弱点与伪军在今天没有好大力量不巩固,战争是民族的,如果敌人采取国内战争五次“围剿”中那样的堡垒主义政策,至少在今天不是这样。
相持阶段中敌后方游击战争的经验,在今天是没有的。战争是发展的,将来还会供给我们更多的材料来研究的。
关向应在冀中与贺龙共同指挥部队作战过程中,及时研究总结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1939年6月28日,关向应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易家庄,曾以《冀中战争形势和几个政策问题》为题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干部会议上讲话。他对冀中形势的发展趋势,以及有关政策的磨擦与反磨擦问题,继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问题,打击顽固派和敌人搞反共投降的阴谋问题,冀中的民主。民生问题等,都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年8月,他和贺龙率领一二〇师主力离开冀中地区,转入晋察冀边区前夕,又将这些论断加以发挥,写成《论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一文,在《新长城》第2号上发表(当年11月又在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11期刊载)。这篇文章对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规律、特点及困难和有利条件,冀中根据地与晋察冀根据地的战略关系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文章分析了冀中所处的环境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冀中根据地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但它又同其他抗日根据地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围绕在冀中周围的敌人,同时又处在八路军的包围之中。冀中根据地经过敌人五次“扫荡”,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敌人占领,八路军和游击队只能在城市之间狭小的地区战斗,同敌人相互包围,犬牙交错,要不断地突破敌人合围,然后再打击敌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是非常苦难的。另一方面,敌人虽然占领了冀中的城市,但是在它辽阔的后方,处处都是前线,每一个战线都在八路军的包围与威胁之下。而我冀中的军队和人民,坚持了两年的战斗,在战斗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组织基础。这里又有民主政权,还有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深受人民爱戴的子弟兵。这些都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他在分析了冀中根据地与晋察冀根据地战略关系时指出:“冀中游击战争今天能够坚持,这与整个边区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分的,这是山地与平原相互依赖关系的问题。它不仅在战略上与战役上取得相互配合的作用,重要的还更在于平原对山地的依存问题。没有这一点,冀中平原大兵团的游击战争将陷于极端的困难。只要把冀中具体形势深刻研究一下,在那样狭窄的密集的据点里行动,时时处在不断的行军、连续的作战,如果没有山地的依存,那将遭到怎样的困难,这是不难了解的。同时,如果把冀中平原从整个边区体系中分割出去,这无疑是在战略上孤立了边区、孤立了山地。日寇完全懂得这一点,所以日寇之方针是‘迅速肃清平原指向山地’。故在此问题上,反共反八路军分子的作法,实际上是做了日寇的别动队,姑无论其主观上如何。”同时,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同山地的战争保持战略上的机动,可以从内线转向外线,能够从敌人的四面包围中粉碎敌人的进攻。因而,必须保持冀中同整个边区的整体性。“这不仅是边区的问题,而是支持华北抗战的问题,同时亦是保持我国抗战力量问题。”如此深刻的分析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要提高根据地军民的认识,也是针对那些磨擦专家叫嚣“收复失地”,恢复“河北省政府”的分裂行为所作的驳斥,所以文章说:“如果(把冀中)分割出来,这是战略上孤立了自己,就抗战的力量上来说是削弱自己,这是于国家民族极端不利的,这迫使我们不能不从抗战前途着想,来反对这种无意义的说法。况且整个边区是经过阎司令长官呈报蒋委员长由行政院批准的。”
文章强调:“群众的力量是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堡垒”,“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战胜敌人的最可靠的支柱”。“在广大宽阔的草原上 ,在敌人的据点包围中,如果没有群众力量的支持,坚持冀中的游击战争是不可能的。”关向应举例说:“我们看到军队在广大人民拥护下,与群众结合者保持自己的机动,兵团的行动因为群众的屏障,隐蔽自己的企图。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时间:敌人有过两次在我兵团前二三里、五六里的前面通过,并没有发觉到我们;曾有一个团在敌人两个行纵队中间行进,亦未被敌人发现,这是说明民族战争在平原上,在广大群众掩护下的特点。”结论就是,真正“坚持平原抗战的堡垒是广大民众,是人民政权与军队的密切结合,这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关向应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辟,也非常及时。它对巩固冀中根据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抗日军民斗争的信心,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9年初,关向应看到1938年12月2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第五十九期上发表的一片题为《晋察冀边区粉碎日寇大举围攻中的经验教训》的文章。他认为,这篇文章“对敌人的估计(这包括着战略与战役、战术的问题)有许多不合事实、不正确的地方,至少是太想象了,而且不少是反映五次‘围剿’(国内战争)时的形式的重复。”于是,他写信给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谭政,对此文提出不同意见,指出他的谬论之处。关向应在这封信的开头写了上面引述的那些话,接着写到:
事实并不是那样,而是这样的:
(一)今天敌人的进攻在战役上主要的还是分进合击,每一路有二、三千人,行军力极差,日行五六十里或三四十里,极疲惫。
(二)在战术上主要的是采取袭击,在它袭击赵尔陆部时,它夜行80里。
(三)它到达合击地点后,依据城市作据点,派遣出二三百人的小支队,扩张其占领区域,这完全是游击性的,仍然退回。
(四)敌在其欲固守的占领城市之附近及其战略要点仅只构筑有战术价值的据点,这是一种事实。至于说“步步为营,筑垒前进”,每日只走十里八里,发现我军即畏缩像乌龟一样,这不是事实。因为敌人兵力少,他是寻求我之主力进行速决战的。
这次敌人在进攻边区中的特征,是持久性与长期性,在我方亦表现着持久性的支持游击战争,但我们进行游击战的是八路军的正规军,争取战斗的胜利或在一个战役中的争取部分胜利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五)在雁北和大青山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大城市,只是乡村,某一地区,只要部队集结多些,机关多些与住久了,它即来围攻,任然是分进合击。我们地方党及游击队,习惯了它进攻的征候(如像〔向〕各据点增兵、飞机出来侦察、要牲口等),即准备回避它的进攻,分散或伸出敌之翼侧和后方,它到达合击目的〔地〕后,因其兵力少不能久住,在雁北至多3天即退回去,我们仍回来工作。
我觉得确实研敌之进攻方略,这对支持相持阶段中游击战争的指导有极大意义,估计日寇的兵少的基本弱点与伪军在今天没有好大力量不巩固,战争是民族的,如果敌人采取国内战争五次“围剿”中那样的堡垒主义政策,至少在今天不是这样。
相持阶段中敌后方游击战争的经验,在今天是没有的。战争是发展的,将来还会供给我们更多的材料来研究的。
关向应在冀中与贺龙共同指挥部队作战过程中,及时研究总结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1939年6月28日,关向应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易家庄,曾以《冀中战争形势和几个政策问题》为题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干部会议上讲话。他对冀中形势的发展趋势,以及有关政策的磨擦与反磨擦问题,继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问题,打击顽固派和敌人搞反共投降的阴谋问题,冀中的民主。民生问题等,都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年8月,他和贺龙率领一二〇师主力离开冀中地区,转入晋察冀边区前夕,又将这些论断加以发挥,写成《论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一文,在《新长城》第2号上发表(当年11月又在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11期刊载)。这篇文章对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规律、特点及困难和有利条件,冀中根据地与晋察冀根据地的战略关系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文章分析了冀中所处的环境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冀中根据地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但它又同其他抗日根据地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围绕在冀中周围的敌人,同时又处在八路军的包围之中。冀中根据地经过敌人五次“扫荡”,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敌人占领,八路军和游击队只能在城市之间狭小的地区战斗,同敌人相互包围,犬牙交错,要不断地突破敌人合围,然后再打击敌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是非常苦难的。另一方面,敌人虽然占领了冀中的城市,但是在它辽阔的后方,处处都是前线,每一个战线都在八路军的包围与威胁之下。而我冀中的军队和人民,坚持了两年的战斗,在战斗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组织基础。这里又有民主政权,还有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深受人民爱戴的子弟兵。这些都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他在分析了冀中根据地与晋察冀根据地战略关系时指出:“冀中游击战争今天能够坚持,这与整个边区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分的,这是山地与平原相互依赖关系的问题。它不仅在战略上与战役上取得相互配合的作用,重要的还更在于平原对山地的依存问题。没有这一点,冀中平原大兵团的游击战争将陷于极端的困难。只要把冀中具体形势深刻研究一下,在那样狭窄的密集的据点里行动,时时处在不断的行军、连续的作战,如果没有山地的依存,那将遭到怎样的困难,这是不难了解的。同时,如果把冀中平原从整个边区体系中分割出去,这无疑是在战略上孤立了边区、孤立了山地。日寇完全懂得这一点,所以日寇之方针是‘迅速肃清平原指向山地’。故在此问题上,反共反八路军分子的作法,实际上是做了日寇的别动队,姑无论其主观上如何。”同时,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同山地的战争保持战略上的机动,可以从内线转向外线,能够从敌人的四面包围中粉碎敌人的进攻。因而,必须保持冀中同整个边区的整体性。“这不仅是边区的问题,而是支持华北抗战的问题,同时亦是保持我国抗战力量问题。”如此深刻的分析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要提高根据地军民的认识,也是针对那些磨擦专家叫嚣“收复失地”,恢复“河北省政府”的分裂行为所作的驳斥,所以文章说:“如果(把冀中)分割出来,这是战略上孤立了自己,就抗战的力量上来说是削弱自己,这是于国家民族极端不利的,这迫使我们不能不从抗战前途着想,来反对这种无意义的说法。况且整个边区是经过阎司令长官呈报蒋委员长由行政院批准的。”
文章强调:“群众的力量是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堡垒”,“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战胜敌人的最可靠的支柱”。“在广大宽阔的草原上 ,在敌人的据点包围中,如果没有群众力量的支持,坚持冀中的游击战争是不可能的。”关向应举例说:“我们看到军队在广大人民拥护下,与群众结合者保持自己的机动,兵团的行动因为群众的屏障,隐蔽自己的企图。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时间:敌人有过两次在我兵团前二三里、五六里的前面通过,并没有发觉到我们;曾有一个团在敌人两个行纵队中间行进,亦未被敌人发现,这是说明民族战争在平原上,在广大群众掩护下的特点。”结论就是,真正“坚持平原抗战的堡垒是广大民众,是人民政权与军队的密切结合,这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关向应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辟,也非常及时。它对巩固冀中根据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抗日军民斗争的信心,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