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刘少白 »

刘少白传--第一章家乡与童年(二)

发布日期:2016-09-06 16:28    来源:《刘少白传》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
2.家 族
    刘少白兄弟三个,他为长子。少白出生时算卦说他命里缺金,故取名象庚(庚,即太白金星),字少白;老二出生时算卦说他命里缺土,故取象坤(坤,即土地);老三取名象文。
    少白祖辈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人丁不旺,曾祖父、祖父亲三代单传。发家致富始于曾祖父。
    生于晚清时期的曾祖父,本为靠体力吃饭的农民,但他勤奋精干,不安于现状,渴望发家致富。最初他在自家种粮的地里,捎带栽种了几十棵枣树,几年后枝头就开始挂果。黄河岸边的石坡上,满是梢林灌木,生长着甘草、知母、细辛、柴胡等多种药材,于是他利用早午的农闲时间去刨药。黄河两岸的农村缺医少药,这些药材便成为抢手货。别人见他刨药材赚钱,也都跟着干开,他便开始卖烧饼。黑峪口是黄河渡口和商贸集镇,逢双赶集的人南来北往,烧饼卖得很快,开始有了积蓄。他又开一间药铺,以诚待客,颇有口碑,渐渐积累起资金。不久,他又开了一家骡马大店开展河运业务。这时的他既开店悬壶卖药,又行船贩运煤炭木材,还捎带卖些瓷器百货,生意日渐兴隆,逐渐成为黑峪口的首富。
    曾祖父尊崇礼教,恪守经世持家理念和传宗接代孝道,讲究家教家规。媳妇们每天早起后,要去给老人磕头请安;逢年过节,儿孙要给祖先烧香礼拜。光绪二十九年,他老人家去世后,在家停灵七七四十九天,一直等到曾祖母过世,才一起安葬。
    少白曾祖母郭氏虽不识字,但她心地善良,为人大度,性格沉稳,遇事不惊。有一年,家里的运货船在黄河上遇风浪触礁撞毁,几万元货物全部沉没,其中多半货款是借贷来的。沉了船几乎就是倾家荡产,爬上岸的船工们都吓得失魂落魄。她却神态镇定,一面安抚船工换衣吃饭不要声张,一面不动声色地到各商铺筹款借钱。给债主赔款时她一盘子一盘子往外端银元宝,竟然是手 平脚稳,仪态如常,令家人感佩不已。
    旧时家庭的婆媳关系向来紧张,一句“十年媳妇熬成婆”道出了其中多少艰辛。但郭氏却和婆婆、儿媳以及孙媳和睦相处,对年轻守寡居的儿媳,更是关爱有加,使她一直生活在刘家,再未改嫁。曾祖母善待邻里,对上门求助者尤其慷慨。光绪初年黄河水患,灾民纷纷来黑峪口逃荒乞讨,她总是亲自接应,济舍粮食。如遇有老人小孩,还要添些热食。家里置有百十余件粗细瓷器,村里凡有红白事务需用者,都来借用,用完还回,她又洗净摆放整齐,办事极有条理。
    到了祖父这一代,刘家开始走下坡路。生于顺境的祖父为人平庸,不懂得创业与守业的艰辛,不具备曾祖父勤劳自信的稟性和才干,后来又染上大烟,患有肺病,不到30岁便撒手人寰。
    少白的父亲刘守谟,年幼读书,但学业不精。光绪年花钱买了个秀才名分。做了秀才便有了社会地位,可穿着蓝衫,头戴银雀顶,见了县官不用跪,还可免去差役田赋。但守谟不肯为仕途下苦功夫读书,虽名为秀才,其实还是个地主。年轻时协助其祖父经商,祖父去世后继承了家业。但他缺乏其祖父经商理财的能力,河运、药铺先后变卖,家业逐渐衰落,只靠地租度日。曾祖父在世时刘家土地约有七八百余垧(一垧合三亩),大都是别人用土地抵押债务得来的。兴县常年干旱缺水,土地瘠薄,好山地垧产不到百斤,抵债得来的土地更是好地不多,虽然每年秋冬时节,桑娥、彰和焉等村庄的佃户都会赶着驴驮着粮食来交租,但刘家所得粮食并不很多,难以支撑一大家人的生计,到后来只能靠典地、卖地维持。
    刘守谟对家族的最大建树,是用前辈的积蓄建造黑峪口最为壮观的宅院大门。刘家的“十六眼窑院”,是曾祖父用上:等条石、木料和砖瓦建造的气派宽敞的四合院,共有窑洞16孔。其中正窑5孔,东西各3孔侧窑,南窑5孔,互相对称。三面歇厦,青砖铺地,歇厦下悬挂刘守谟为其祖父、祖母和母亲敬献的三块功德匾。侧院是磨房、马厩和厕所。
    向来看重光耀门庭的刘守谟,继承家业后就开始筹划着扩建宅院。先是买得秀才名分后,特意在正窑歇厦屋脊两角装饰了—对张口兽头。张口兽的意思是当官理应张口为民做主。有了它,刘家的宅院就不再只是民宅,而有了几分乡绅贤达的气派。刘守谟着手建造的宅院大门更加考究,两侧墙面用水磨砖严丝合缝砌成,门楼两角也饰有兽头,门匾上雕着“老鼠吃葡萄”的图案。两扇赤黑色大门上,四角镊嵌着铜叶图案,中间缀有两个大铜环。由于门楼过于高大,甚至超过了正窑,只好又在正窑顶上加盖了一层阁楼。只是大门楼还没来得及建成,刘守谟就去世了。整个工程是由刘少白最终完成的。建成的门楼顶匾额题写的“襟山带水”四个大字,后面牌楼刻的“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英文单词,均是刘少白亲笔手书。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编著)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