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刘少白传--第五章艰难得岁月(七)
发布日期:2016-09-09 17:36 来源:《刘少白传》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
7.在绥远
纪原长到1岁多,羸弱多病的身体慢慢好转,少白一颗悬着的心, 也逐渐放了下来。亚雄与竞雄先后离家,家里人口少了,拮据的日子略有松动。但小女儿汝苏正在上小学,儿子易成才四岁,特别是纪原,这个从未见过生身父亲也没有母亲照料的烈士遗孤,更令他殚精竭虑。勾把这个家撑下去,把儿女养大,把纪原培育成人,已年过半百的少白不得不再谋生计。
少白又想到傅作义。傅作义虽为一方军政大员,但够体恤旧部,为人正派。傅作义主政绥远后,绥远面貌大为改观。自己在他那里,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1934年底,少白又来到绥远。
傅作义在绥远,面对连年动乱造成的土匪遍地、民不聊生的落后局面,实行“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基本政策,屯垦驻防,注重民生,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傅作义一贯看重文化教育,在官兵中力推读书识字,注重擢升有文化的军官。因此傅的部队文化素质较好,士气较高,战斗力较强。对绥远地区的文化教育,傅作义更是狠下了一番功夫。
民国时期的绥远省,即归绥(呼和浩特)、包头、河套地区一带,历史上是农耕的汉族与游牧的蒙古族交汇地区。蒙族人从不受儒家教育影响。从口内迁徙来的汉族人,到这里也主要是以经商种地为出路,以科举仕途为前程的读书人寥寥无几。因此明清两朝这一带儒家教育极为落后。到了晚清新政和民国初年,实行新学,绥远才陆续办了几所中小学。1930年底傅作义率部到达时,绥远全省仅有中学9所,小学12所。傅作义在拨专款充实提高原有学校的同时,提出“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他把随军企业“共济实业合作社”所余留的资产、节攒的军费及全国捐赠给长城抗战的慰劳金集合起来,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先后新设立了六所中小学,不但着重培养阵亡伤残将士以及随队的军官子女,而且面向社会招收各阶层的子弟。
1933年长城抗战后,傅作义愈发感到培养农村基层骨干人才的紧迫。他先后派了一批吏员学者去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推广实用教育的经验,又从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河南省镇平县聘请了一批实用教育人才。
正当傅作义求贤若渴的时候,刘少白来了。傅作义十分高兴,他握着少白的手笑着说:少白啊,你终于来了。这就对了么。先生执教多年,我这里就缺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啊。
少白当即被傅作义委以筹建“绥远乡村教育工作训练所”的重任。傅作义主政绥远的一大特点是思谋长远,注重打基础。他办这个训练所,也是为了在乡村培养服从自己的基层骨干力量,逐步替代乡绅宗法和天主教势力。1935年初,绥远乡村教育工作训练所正式成立,傅作义亲自担任该所主任,聘请刘少白担任该所的政治主任。该所设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四个教学组。学员大部分是来自绥远各地乡、镇、村公所的办事人员。培训半年后,除少数人留在绥远省乡建会及下派机构外,大部分回乡当了乡村工作向导员、助理干事等,从事农村的基层行政工作和实用教育推广。
曾到绥远慰问抗战官兵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朱自清,在他的《绥行纪略》一文中,对绥远乡村教育工作训练所培养的乡村向导员作了这样的记述:“此种向导员皆曾受高小教育之青年。受训既毕,即分往各本乡服务。一面辅助乡长办理本乡事务,一面联合壮丁,一面兼任小学校长。过去乡村保卫团多由乡长主持,费多而效少;今行向导员制,方能实收民众组织之利。”
作为政治主任,少自主要负责培训方向宗旨的遵循、学员政治素养与精神伦理的训练等,包括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聘请组织社会贤达讲学等。学员政治精神训练课程有:新生活规范、社会常识、帝国主义压迫史、民族奋斗史等。经少白等人的奔走,训练所先后从北大请来梁漱溟教授、从四川请来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等著名学者来绥远讲演。
从1935年春开办到1936年秋结束,少白在绥远期间,乡村教育工作训练所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学员1200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培训的学员与“国民兵常备队司令部”、“军队政工训练班”、“中央政治学校包头分校”、“绥远省政训所”等培训的人员一道,成为傅作义部队和绥远抗日“游击军”、“民众抗日自卫军”的骨干力量。绥远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斗争八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为当时国内所少见。
少白做绥远乡村教育工作训练所政治主任期间,月酬虽比不得天津商检局局长,但也还算殷实,太原家人日子也逐步好起来。这期间,少白仍然放心不下那位他曾力求解救的“大共产党”黄静斋。多次在傅作义面前提起。
九一八后,傅作义对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是赞同的,对中共党人为民族为大众奋斗的精神也十分钦佩。黄静斋被捕不久,傅作义就已获悉他就是中共重要人物王若飞,多次与王若飞个別交谈。王若飞造诣深厚、品学过人,傅作义几次劝说他为绥远做事,还通过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转达此意,但均被王拒绝。为了信仰与主义,放着高宫不做而宁可坐牢,如此气节更为傅作义敬重,把王若飞作为“特殊要犯”单独关押,从优对待。
少白第一次到绥远营救王出狱虽然来能如愿,但此后傅作义对王若飞果然更加留意,还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钱来补贴王若飞的伙食。对王若飞利用便利条件在狱中联络其他难友、宣传共产党主张,傅作义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作不知。
见少白又提到黄静斋,傅作义笑道:你那位子侄究竟何许人也,怕是连你也不知道。我告诉你,他就是共产党里大名鼎鼎的王若飞。又对少白说起,刚抓到黄静斋时不知他的底细,押着他上刑场陪绑。枪声过后此人却气定神闲,视死如归。说到这里傅不禁感慨道: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连死都不怕,你还能咋?少白就势说道:如此看起来,这共产党将来必成大事。傅长叹一声道:是啊,人家共产党有人才嘛。
少白又提出要去看望黄静斋。傅作义想了想,说还是算了吧,绥远也有南京的耳目,看黄先生的人多了反倒不好,连我见黄先生都要;几分小心呐。少白无奈,便说给黄先生送些东西总可以吧。傅作义说,这不难,我让人转交就是。
此后,少白通过傅作义经常给牢房里的王若飞送些衣物食品及书籍。少白明白,王若飞与亚雄、原道一样,身陷囹圍最需要的是精神食粮。少白跑遍了绥远大小书店,尽量为王若飞买进步书籍报刊。经常收到东西的王若飞却不知刘少白是何人物,只听转交东西的傅作义秘书说,此人是傅长官的好友。王若飞再见到傅作义时间起刘少白,傅笑道,少白与我相交多年,女儿女婿都是你们共产党员。你不知道他,可他却认你是子侄哩。
王若飞在绥远狱中坚守革命信念、利用一切条件教育鼓舞狱中难友,同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但令少白深为所动,也深深地教育感染了更多的志士仁人。当时的难友、后来成为新中国绥远省第一任省长的杨植霖,以自己亲身经历,把王若飞的英勇事迹写成《王若飞在狱中》一书。20世纪60年代,这本脍炙人口的书,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打动了无数中国人,使王若飞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编著)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