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牛荫冠 »

忍辱负重 名垂千古——怀念牛荫冠同志

发布日期:2016-12-05 13:46    来源:《牛荫冠纪念集》    作者:方彦 樊润德
方彦  樊润德
    牛荫冠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前,我们曾多次拜访他,而他总是说:“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在我坎坷不平的一生中,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不值得小题大作!”牛老不居功,不自傲。他那谦虚的态度,使我们深受教育。最近几年,通过征集,整理党史资料,发现牛荫冠同志在创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做了不少既平凡而又十分伟大的工作,至今在故乡人民心目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现撷取一二,以示对牛老的深切怀念。
    山西十二月事变后,于1940年初,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组建了山西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亦称晋西北行政公署),担任行署副主任兼党组书记的牛荫冠同志全身心投入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事业中。日寇对于这块新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恨之入骨,频繁调兵遣将,进行残酷“扫荡”,行署及时提出反“扫荡”的若干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在敌人“扫荡”期间,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坚守岗位,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村不离村。牛荫冠同志带头身体力行。1940 年冬闪电式的战术,集中两万多兵力,分六路围攻根据地。日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屋就烧。当日军结束“扫荡”,刚离开兴县城的时候,牛荫冠即带领行署机关干部和一部分民兵、游击队冲进县城,抢救一时未能转移而被日军烧杀的无辜群众。牛荫冠见街旁一位老大爷守着被日军糟踏后仅存奄奄一息的儿媳妇嚎啕大哭时,立即和通讯员将这位受害妇女抬进被日军放火烧毁门窗的窑洞中,指示医护人员抢救。
    这时,另外一处民房仍在燃烧,牛荫冠大步流星跳进院子里,不顾自己的安危,带头扑进浓烟滚滚的烈火中……通讯员看见他裤子着了火,拉他一把。他说:“别管我,快救火!”
    牛荫冠带领民兵战士和行署机关干部从当天下午三点多一直奋战到第二天黎明,扑灭了全城战火,将所有受害群众作了安置。当他们带领无家可归的群众刚刚走出县城的时候,碰上一位老太太跪在路旁向他们诉苦:“亲人呀,快快救救命吧!日本鬼子将俺全家杀光了……”牛荫冠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歉疚地说:“老人家,您放心吧!血债一定要用敌人的血来偿还!”
    1941年春天,日军又一次进行“扫荡”,牛荫冠带领行署机关干部帮助附近的老百姓转移。在一个伸手看不见五指的深夜,牛荫冠掉进一个深沟里,摔得浑身流血。他的夫人赵辉同志见他摔成那个样子,既关心又埋怨地说:“你怎么如此粗心……”牛荫冠说:“不要紧,我受点伤事小,群众没受损失就是最大的胜利!”让他去治疗,他说:“伤员都缺医少药,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
    晋西北地区本来地瘠民贫,当时在这里驻扎有数万党政军人员。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吃饭问题,牛荫冠费尽心机,协助中共晋西区党委,发动群众,开展“四大动员”工作。动员当地存粮较多的富裕农民,把多余的钱财和粮食拿出来支援抗日战争。他反复强调:“现在正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紧急时刻,我们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华儿男都应该全力以赴,为国分忧,为抗日战争添砖加瓦。”他首先动员自己的父亲——晋西北的开明士绅牛友兰先生带头捐粮捐款。牛友兰深明大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次献出8000银币、100多石粮食(一石300斤)支援八路军一二0师和其他抗日部队,同时说服动员牛友兰先生经营的“复庆永”商店股东,把库存的棉花、布匹、毛巾、袜子和一些日用品全部拿出来,为决死四纵队二0三旅十八团解决了冬装问题。
    抗战初期,牛荫冠以山西牺盟总会负责人的身份,动员牛友兰纾难抗日,一次捐款23000银元,支援中共地下党员刘少白创办兴县农民银行。随后,牛友兰又拿出10000银元,创办了兴县蔚汾纺织厂。当时,兴县狮吼剧社将此举编成《一万元》活报剧,在社会上公演,收到良好的效果。牛荫冠说服动员家人先后献出四万多银元,七百多石粮食,还有一大批棉布等日用品,支援了驻扎在晋西北的八路军和各抗日部队。为此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如杨家坡的杨邦翰、蔡家崖的温祺铭、城关的康元耀、刘训山等人均都受到震撼,他们积极为国出力、为抗日战争捐粮捐款。
    在四大动员中,有些干部急于完成任务,不注意工作方法,搞了一些强迫命令,甚至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牛荫冠发觉以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他在一次会议上讲:“我们要坚持抗日战争,要动员千百万民众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和我们一起进行战斗,而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把一部分人逼上“梁山”,(意指逼得一些人跑到敌人那边去)。”牛荫冠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曾受到贺龙、关向应等晋绥领导人的表扬,贺龙同志说:“牛荫冠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42年10月,在晋西北的临时参议会上,牛荫冠当选为副参议长兼晋绥贸易总局局长。他致力于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动群众上山开荒种地、下山种棉花,从机关、部队到学校,农村人人学纺织。在牛荫冠的主持下,制定了鼓励军民开荒种地、纺花织布的一系列条例。他领导的晋西北农民银行,把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信贷,投放农业生产建设,支援和扶植农民发展生产。牛荫冠带头深入到兴县蔡家崖、高家村,赵家川口等地和家乡父老一起修渠筑坝、改良土壤、增施肥料、扩展水浇地……至今有不少老人回忆起当年牛荫冠的工作作风时,都说牛荫冠是咱庄户人家的好干部。
    1947年9月26日,在兴县蔡家崖村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斗牛大会”。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同志事先和牛荫冠谈话:“蔡家崖的群众要求召开斗牛大会,你要和牛友兰划清界限,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对此,牛荫冠甚感茫然。
    对于当时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牛荫冠是举双手赞成的。他深深懂得,中华民族所以贫穷落后,主要是生产力不发达。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束缚了农民的手脚,党中央决定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牛荫冠自然会理解。牛家拥有大量的土地,理应分给缺地和少地的农民,对此牛友兰也会积极拥护。现在要开“斗牛大会”,要牛荫冠和牛友兰划清界限,这可把牛荫冠难住了。牛友兰是牛荫冠的生身父亲,从小对牛荫冠严加管教,并亲手送他走上革命道路。抗战以前,牛友一直从事兴学育人的工作,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是专心搞实业和办学校。在晋西北各县慕名到牛友兰开办的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在千人以上。抗战爆发以后,牛友兰竭力赞助革命,同时积极参加根据地建设,先后创办了蔚汾纺织厂(后来发展成晋西北纺织厂)担任了晋绥贸易总局顾问,被选为晋绥边区临参会参议员。1942年5月带领晋西北士绅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热情接待和称赞。牛友兰的夫人去世以后,晋绥行署机关和晋绥临时参议会还送了花圈……这一切都说明牛友兰不仅思想进步,而且同情革命,支持抗日,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拥军行动。晋绥边区政府对牛友兰的待遇也是公正的。现在要召开“斗牛大会”,要把牛友兰作为革命对象加以批斗显然是不公正的。一向是非清晰的牛荫冠要他和牛友兰划清界限确实无从理究。
    1948年春天,晋西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荒,到处有饿死人的现象。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晋绥行署采取紧急措施,从各机关抽调人员,下乡搞赈灾救荒工作。
    此时,组织上决定调牛荫冠担任晋中行署主任兼党组书记。李井泉同志要求牛荫冠留下来,帮助晋绥分局搞一段救死救荒工作。
    牛荫冠不计个人恩怨,他毅然打起背包,柱着拐杖,深入到兴县高家村,小善、杨家坡等地和群众一起寻找措施,克服困难。
    1947到1948年初的严重旱灾,威胁着晋西北大片区域,有些地方颗粒无收。加之在土改运动中,一部分人大吃二喝,浪费了不少粮食。到了第二年春季,老百姓几乎人人饿肚子。县政府发放了一部分救灾粮,规定浮肿的人每天给三两粮食。牛荫冠跑到灾情较重的小善、南寨底,和村干部一起研究救灾办法。大伙说:“现在把榆根都刨完了,不少人吃糠咽菜,由于营养不良,已经饿死好多人了。
    参加会议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吃的糠多,大便不通。此时,他说出去一下。牛荫冠等了好一阵,不见他回来。感到此人举止很不正常。于是他也出了门,顺便到厕所解手。结果发现支部书记蹲在茅坑上站不起来。牛荫冠问他:“怎么啦?”他说:“便不下。”牛荫冠给他找了根小柴棍,叫他自己往出抠,可是怎么也抠不出来。牛荫冠说:“来,我帮你抠!”支书说:“不行,不行!我自己会抠的。”牛荫冠看见他难受到那个样子,于是把他一把捺倒,帮他把粪便抠出来。
    时隔多年,如果牛荫冠同志还健在的话,也许把此事淡忘了,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一直把它传为佳话,一代一代广为流传。
    牛荫冠同志跑到杨家坡下乡,他独自一人,柱着一根棍子,穿着一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打着裹腿,挂着背包,跑到村公所。当时,村公所只有秘书(亦称书记)和通讯员,他们不认得牛荫冠,以为他是区上来的下乡干部,只是一般性地打了个招呼。不多一阵,村长回来了。一进门,看见牛荫冠坐在凳子上,急忙喊:“牛主任,怎么?你来了?!”
    在场的秘书和通讯员慌了手脚,他们各自埋怨:怎么堂堂的行署大主任,就这么一身打扮,而且独自一人下乡。于是,争着给他端水、做饭。村长叫通讯员出去借了鸡蛋,准备招待这位“稀客”。牛荫冠看见他们要炒鸡蛋,急忙制止道:“不行!不能这样做。要知道现在老百姓还在饿肚子,我们怎能吃这东西?!大伙拗不过牛荫冠,最后给他熬了两碗“钱钱饭”(晋西北群众最普通的吃食,将泡浸的黑豆捣扁,形如铜钱妆,加少量的小米熬成的稀粥),付食只有一盘鲜苦菜。
    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如牛荫冠同志所说的“是应该做的工作”。但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情”,真实地反映了牛荫冠同志崇高的人格,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时刻不脱离群众的高尚品德。牛荫冠同志在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中,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为人民群众不知办了多少好事,至今人们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总是眷恋怀念不已。
    荫冠同志,安息吧!愿您的光辉业绩名垂千古,永留后世!
 
    资料来源:《牛荫冠纪念集》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