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民族脊梁--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发布日期:2016-06-16 10:3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蔡馨逸
   
刘志丹(1903—1936)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采访,松柏苍翠的刘志丹烈士陵园里,回响着这首陕北百姓感怀刘志丹的歌曲。陵园刘志丹塑像昂首挺胸、凝视前方。
  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并领导渭华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和谢子长等人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领导陕北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西北根据地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西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
  1936年春节过后,刘志丹率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打通抗日道路。4月14日,在与敌人的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烈士陵园里,有两块镌刻着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的石碑,一块刻着“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另一块刻着“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将军十几年的革命生涯,都处在白色恐怖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但他从不畏惧,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出生入死。”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张晓维说,刘志丹经历了很多失败和磨难,但百折不回,丝毫没有动摇对党和革命的信心。
  刘志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出自他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
  出生在陕北农村的刘志丹,自幼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十分同情穷苦大众,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受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东征出发前,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说:“我爱父母和乡亲,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愤恨卖国贼,我愤恨堕落的政府,我痛惜中国人民深受苦难,因此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这是刘志丹的入党誓言。“生而益民,死而谢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
  日前,在刘志丹女儿刘力贞生前居所,记者看到了刘志丹烈士照片。照片上的刘志丹一身戎装,目光含笑,英气逼人。年近九旬的刘志丹女婿张光说,刘志丹参加革命后,与家人聚少离多,女儿刘力贞与他相处时间很短,“在日常的细微小事中,刘力贞看到了父亲如何心怀人民、顾全大局,这对她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刘力贞生前回忆,母亲刚到根据地不久,父亲就让她给红军战士缝补衣物、烧水做饭、照顾伤兵,他自己也常把马让给走不动路的小战士或伤员骑,把棉衣给在战争中丢了衣服的战士穿。打仗缴获的粮食、衣物,大部都分给了穷苦群众。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都亲切地称呼刘志丹“老刘”,称呼同桂荣“刘嫂子”。
  “他虽然没有留给我们任何的物质财富,但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宽广无私的坦荡胸怀。他使我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切奉献给了我们的人民和无产阶级的壮丽事业。”刘力贞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
  在张光看来,人民和革命事业在刘志丹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便在遭受失败、冤屈时,这二者仍是他心中最重的砝码。
  1935年,在“左”倾的路线影响下,根据地展开了错误的“肃反”运动,刘志丹也成了“肃反”的对象之一。刘志丹坦然接受组织审查。身处险境、千钧一发之际,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闻知此事,下令“刀下留人”。刘志丹后来劝告其他蒙冤同志:“不要想自己的委屈,坚持革命意志,我们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大众,不是为了个人。”
  “如此光明磊落,又如此委曲求全,刘志丹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看到党的分裂,更不愿因此给敌人可乘之机,给人民带来伤害。”张光说。
  提出“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形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安定、南梁、照金创立三个游击区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使陕甘边根据地打开了新局面;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辉煌成绩,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36位杰出军事家之一。
  “刘志丹短暂的一生,驰骋于西北黄土高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几经风雨,几多磨难,领导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师生们在激情讲述刘志丹的事迹;“生而益民,死而谢民”的共产党人精神,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传颂、承续。(新华社西安6月15日电 记者蔡馨逸)
 
链接:刘志丹简历 
    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1922年,考人榆林中学,1923年当选为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进步活动。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接任书记。
    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秋,被党组织派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10月,业,被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工作,任第四路军政治处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陕西省委从事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1929年7月,刘志丹出任省委候补常委。后到陕甘边界从事兵运工作,领导创建了南梁游击队。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2年1月,刘志丹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大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三支队队长,红二十六军二团政治处长、参谋长,领导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1月后,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1934年5月,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2 月,西北工委、西北军委建立,刘志丹先后出任西北工委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领导第二次反“围剿” 斗争中,率领红军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多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劳山战役。
10月初,西北根据地发生严重错误的肃反,刘志丹等被捕人狱,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过问下获释,先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西北军委委员等职。
    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1936年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
    193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刘志丹将军。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刘志丹将军移陵公祭典礼,朱德、任弼时致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党、政、军领导为其题词,表达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刘志丹将军光辉一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评价。
    1996年,刘志丹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刘志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