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德国小镇的中国元帅故事

发布日期:2016-06-30 13:40    来源:中国网    作者:记者冯玉婧
 --踏寻朱德赴德国学习和生活的足迹
朱德(1886-1976)
    新华社柏林6月27日电通讯(新华社记者冯玉婧) 1923年5月4日,一位中国青年乘火车抵达德国小镇哥廷根,怀揣着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探寻革命道路的理想。然而在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位远渡重洋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就是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
  时过境迁,93年后,记者踏寻着朱德当年学习和生活的轨迹走进德国西北部的大学城哥廷根。哥廷根虽然只有不到13万人,却名人辈出,数学家高斯、童话作家格林兄弟、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300多块名人纪念牌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谦虚、瘦长”的中国学生
  位于城东的普朗克街3号坐落着一幢二层带阁楼的红色砖房,正墙上可清晰看到一块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3-1924”。这就是朱德当年留学德国时的居所。
  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国弱民贫、列强侵凌。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启发,朱德为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远赴重洋来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德国。
朱德于1922年
  据哥廷根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22年可谓是朱德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经由上海抵达欧洲,并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4年期间,朱德来到哥廷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专业。
 
 在德国留学时的朱德
目前哥廷根档案馆依然保存了很多朱德留学期间的资料和照片,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朱德的户口登记卡。卡上登记了“姓名朱德”“出生地四川省”“国籍中国”以及居住地等信息,左下角还附上了朱德和妻子的证件照。黑白照片中的朱德身着西装,系着领带,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房东的女儿玛格丽特回忆道,朱德当时住在其父母家的两居室里,她和丈夫认识朱德后,这位“很谦虚,瘦长”的学生曾多次邀请他们品尝自备的中式饭菜。
军事话题“爱好者”
  玛格丽特还记得,住在普朗克街期间,朱德经常与她曾多年驻外的外交官父亲探讨军事话题。“我如今已经去世的父母并不了解朱德与共产党的关系,但他们肯定会对这位总是面带微笑的租客所达到的政治高度而倍感吃惊,”玛格丽特回忆道。
  哥廷根档案馆前馆长海尔格·玛丽亚·库恩在《哥廷根的中国客人》一文中指出,朱德在德留学期间更多致力于同中国同胞们进行政治和军事话题的讨论。
  如今,哥廷根档案馆还保存了一张朱德与其中国同学和军官的合影,照片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当年在哥廷根成立的“中国学生会”的会员。
  “中国学生会”曾于1925年向哥廷根警察局提出散发传单的申请,传单的题目是《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留学生通过举办展览、散发传单和组织讨论会等形式,让德国人民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库恩说。
牌匾纪念“不解之缘”
  30年前,朱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哥廷根市特地在普朗克街3号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以纪念这段中国元帅与德国小镇结下的“不解之缘”,前市长亲自为纪念牌匾揭幕。
  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教授艾哈德·罗斯纳在挂牌仪式上说,这块纪念牌匾不仅纪念了一位中国元帅和政治家,同时能为中德两国在各个层面继续对话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今天,朱德曾居住过的红色砖楼和纪念牌匾依然保存完好。普朗克街3号的一位年轻住户告诉记者,正是这个纪念牌匾让她了解到有位中国元帅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如今这个牌匾吸引着许多中国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罗斯纳认为,当时分布在欧洲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不仅仅是“关切祖国未来的政治团体”,同时也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真正对话的载体”。
 
 照片来源 百度百科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