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从士兵到将军 初心从未忘记

发布日期:2016-07-15 14:11    来源:新华社    作者:程宏毅、杨丽娜
    对于43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卫平来说,他的信仰在1973年河北遵化山间那场发展新党员的全体党员大会上,就如同磐石般坚定下来。
    从此,无论是普通战士,还是唐山大地震后率先投入抢险救灾连队的指导员,乃至成长为戍守边疆的将军,李卫平对初心从未忘记。他说,自己还算是对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入伍前父亲教育我,一是参军后要快快成长,二是要早日入党。”李卫平回忆说。
    经过部队几年的锻炼,“党员”在李卫平心中愈发成为一个神圣的称谓。1972年,他递上入党申请书,“我跟党组织实话实说,就觉得入了党才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才更能报效祖国和人民。”
    1973年4月的一天,河北遵化的山间,已是草木复苏、杏花遍野。这天,连队在生产队的院里举行全体党员大会,主题是“发展两名新党员”。其中一个,就是李卫平。
    虽信心满满,但李卫平还是手心冒汗。当全体党员齐刷刷举起手臂表决时,18岁的李卫平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入了党,就要随时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生。”直到现在,李卫平依然牢记着连长对他的嘱托。
    前几年,一部以唐山大地震亲身经历为背景的纪实小说《湾湾》在军内外引起不小的反响。而《湾湾》的作者,正是李卫平。
    1976年,李卫平担任北京军区驻唐山某部连指导员。地震发生时,连队的房屋轰然倒塌,睡在木制双层床下铺的李卫平逃过一劫,上铺的通信员则被沉重的房梁砸中,不幸遇难。
    来不及恐惧,挣扎爬出废墟的李卫平立刻组织官兵自救互救。很快,李卫平意识到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作为一名党员和军人,他还有着更大的责任——营救群众。
    李卫平和胯骨被砸成重伤的连长一起把幸存官兵集结在一起,高喊“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站出来”。28分钟后,由42名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冲向离营区最近的村落,成为震后第一支投入救援的部队。
    官兵们赤着脚,仅穿着背心和裤衩,在夜色中循着哭声、喊声,用双手扒开倒塌房屋的砖石瓦砾,用肩膀扛起房梁石板……没有工具,指甲扒脱落了,肩膀磨出了血,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第二天中午,满身泥浆和血渍的李卫平带领官兵共救出19名群众。这时,大家已十几个小时水米未进,可当炊事员抬来一锅大米粥,他们又从废墟里找来各种器皿,将粥送到群众手中。
    之后几天,暴雨不断。把雨衣和帐篷全都让给群众后,官兵们背靠着背,坐在废墟旁打盹。
    “那画面让人心疼。”李卫平说,“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这位年仅21岁的指导员,在大灾大难前完成了一名党员应有的担当。地震后,李卫平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2005年,一纸调令,将李卫平调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为为国戍边的共和国将军。2013年,在新疆工作了8年的李卫平退休回到北京。
    如今,爱好写作的李卫平有了更多时间创作。他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兵60年来默默无闻屯垦戍边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沙海老兵》已被改编为电视剧,《没有勋章的勇士》也将被改编为电影。
    李卫平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忘历史,多了解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付出的巨大牺牲,不忘先辈们一心向党的坚定信仰!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