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伞头秧歌
发布日期:2016-02-15 11:51 来源:游易天下中国旅游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伞头秧歌,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队秧歌,人数不等多者一、二百,少则三五十人。各个一班秧歌包括四方面的成员: 一是仪仗队。包括一对大红灯笼、门旗和彩旗若干面, 旗上标明“谋某秧歌队”。 二是乐队。由锣鼓和大锁呐组成。 三是伞头,他是秧歌队的指挥者,通常一队中只有一人,后来增加至四或六人。 四是“打鼓子”与“拉花子”的。这是秧歌队的基本队伍,也是主要的扭手(即舞者)。由男女青年扮演,人数多少不限,视鼓子多少而定。
“打鼓子”的由男角扮演,额前用白毛巾扎一英雄结,身穿汉民族彩服,斜挎腰鼓,双手拿鼓槌。“打鼓子”的分为文武两种。武派鼓子过街时排在秧歌队的最前面,边击腰鼓边前进,舞蹈动作粗矿、洒脱显得威武英俊。文派鼓子不系腰鼓,主要用以“掏场子”,其动作幅度较小.显得活泼轻松。 “拉花子”也叫“包头”的。旧时身穿彩衣,腰系百褶裙,外披一件花绸披风,头上装饰比古装戏的旦角稍简单些。现时多穿大襟彩衣,腰系红绸左手提绸,右手耍扇,动作秧歌舞相仿,扇子在身体的上、下、左右不停地挽绕。给人以活泼花梢协调优美之感。(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