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民间艺术 »

民俗奇葩 五寨八大角秧歌

发布日期:2016-02-22 21:30    来源:山西画报    作者:安小慧 郭勋 武涛 王
演员全家福
   八大角秧歌是五寨县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是五寨百姓新春正月不可或缺的娱乐大餐。八大角秧歌配有“引头鞑子”角色,因有四个丑鼓、四个丑花为主要角色而得名。八大角秧歌全班角色共26人。正鼓(司鼓)一对,彩脸化妆,斜挎腰鼓。丑花一对,与正鼓对偶,左手拿小锣介子,演出时有节奏地磨擦小锣。
  正鼓
丑花
  丑鼓4人,分别称为头对鼓子和二对鼓子,皆小花脸,戴小八字圪垛胡,头戴高筒羊毛毡帽,斜插雉鸡翎一根,身穿红彩衣,外套坎肩。丑女又称拉花的,也为4人,称头对花、二对花。裙钗装束,右手执小花扁,左手拎绸手帕。愣小子,又叫男丑,小丑打捞,头顶一箍小红辫,穿攀带裤,右手提茴子白把子,左手用红头绳系一个馍馍。愣女子,又叫女丑,左手执小镜,右手掌笤帚。风流公子,又称扇风的,是秧歌队的场上指挥,变换演出形式,指定角色出场,皆由他决定。瞎儿马,二花脸脸谱,脖子上带着串铃,是一种特殊的丑化,他一出场即示散场。引头鞑子,排在秧歌队前面,一般由闹秧歌多年、精通会演礼节,又能引场布阵的老艺人充当。鞑子装扮,每人手提柳条一根,意为马鞭。
丑鼓
丑女
愣小子
楞女子
 风流公子
引头鞑子
  另外,还有渔翁、渔婆、老汉、老婆、花和尚、卖麻糖的、小货郎等角色。
老婆
鼓子  
  八大角秧歌还有伴奏乐器,除铙钹、大钗、小钗、鼓等,有时还加入锁呐、笙、胡琴、三弦、四胡等乐器,用以伴唱。
  八大角秧歌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有压场、揉场、圆场,表演形式有四门八斗,踩花、三威、蛇盘九颗蛋等20余种。歌舞相间,舞一场,唱一段,说唱、快板,顺口溜都能穿插其间。
八大角秧歌要数正月十五最热闹,常常是早、午饭刚罢,表演场上就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各家队伍是你还未毕我已登场。表演者精神抖擞,动作舒展优美,围观者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阵阵叫好声。
正鼓
  五寨八大角秧歌,主要形成于忻州市五寨县一带,流传范围比较固定,主要在砚城镇周围一带。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八大角秧歌最早渊源于宋金元时期,经历了酝酿和初步发展、继续发展之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秧歌艺术形式,之后又经过繁荣兴盛阶段和衰落阶段,到目前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历史。八大角秧歌在秧歌艺术中独树一帜,表演体制丰富多样,角色行当独特,蒙汉特色相互交融;丰富的舞美体制、化妆、服饰以及砌末也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彩的秧歌表演场图。曲目虽然不多,但思想朴素,内容朴实、丰富,具有强烈的民族融合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正是由于八大角秧歌具有以上一些特色,才能得到当地人民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喜爱,才能够历经风雨延续至今。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