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民间艺术 »

琉璃烧作技艺

发布日期:2016-03-10 10:46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山西境内分布着众多的煤矿,为琉璃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同时,制作琉璃所使用的粘土是煤的伴生物,有煤的地方大都贮藏着丰富的粘土资源,这成了我省生产琉璃的有利条件。

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的博物馆
    传统琉璃的制作大体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琉璃的原料大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以往因缺少有效的原料检测技术和设备,制陶匠人在原料选择上总结出了一套简便实用、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有经验的匠师通过 “看”、“捏”、“舔”、“划”、“咬”等方式判断泥料的成分和性能,这是检测仪器难以完全取代的。琉璃所用泥料是一种低铝粘土,好的原料呈黑灰色或青灰色,里外颜色一致。用手指将软粘土捏碎,凭触感判断颗粒的细度,细颗粒多的粘土结合性好、可塑性强、干燥强度也高。或者用舌尖舔舐粘土的断面,如果感到吸力大,表明其结合性、吸附性和可塑性都较好。硬质粘土不论是哪种颜色,如果用小刀或铁钉在表层能划出白色痕迹的,这种粘土经煅烧后会呈白色或微黄色。如果断层不平整,像贝壳一样,可以粗略地判断这种粘土含氧化铝较高、耐火度也高。将粘土用牙咬感到有蜡状或油脂感,说明其含铝量甚低、塑性也好。咬时如有细砂或一般土状,则含铝量高。

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
    琉璃产品分为模制和手工捏制两大类。传统的“透雕”手法就是以手工逐步捏制而成的,有着很强的艺术特点。关于琉璃造型的要求,艺人们总结为“三要”和“三忌”。三要是:大样端庄、线条明快、变化自然;三忌是:忌直、忌平、忌偏。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虑颜色的差别外,还要注意与坯料的膨胀系数相匹配。琉璃大都采用浇釉、蘸釉的方法施釉,由于在施釉的过程中坯体吸附釉浆及其水分并不是等量的,所以掌握好釉浆的厚度是个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练就一套过硬的功夫。琉璃釉料的配制在这一行业中是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匠人视其为“绝技”。琉璃的釉烧,是整个生产过程成败的关键。从窑位分布、烧成时间到窑温控制等,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决定烧制是否成功。现在琉璃厂基本使用经过改造的以煤为燃料的推板窑进行釉烧。

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
    我省琉璃的制作分布广、匠师多。太原市迎泽区马庄山头村和更靠东边的大脑山就有丰富的粘土资源以及可用来烧制黄釉的“紫石”矿源。太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以迎泽区马庄山头村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有苏、白、张三大家族,以苏氏家族最有影响。据老人说,苏姓早年从洪洞大槐树移居到了苏家湾,后来到迎泽区马庄村,不久又分出两支,一支往北去代县吴家窑,一支去了北京。据当地人讲,苏家还参与过介休后土庙的琉璃壁烧制,在平遥和祁县贾令烧过琉璃。苏氏第六代传人苏杰(1921——1982)家中曾藏有明代万历和清代的模具,早年村中的土公祠中还存有他曾祖父苏廷友制作的黄釉蛟龙柱神龛。上世纪60年代初,苏杰曾在省工艺美术厂琉璃车间工作。后来,省二轻局在郝庄建琉璃厂,苏杰任该厂技师。其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该厂的葛原生拜苏杰为师,学习琉璃制作技艺,成为苏家琉璃最后一位外姓传人。阳城烧造琉璃始于元代,在我省众多门派的琉璃匠师中,阳城乔姓是其中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从明正统年间开始,一直到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传承关系明确,班辈系列清晰。如今,后则腰村的阳城建材陶瓷厂仍为当地乔姓人家所开办。河津琉璃生产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运城池神庙、万荣飞云楼、洪洞广胜寺等都用过河津的琉璃。从河津东窑头吕氏家族保留的部分牌位中,可以找到乾隆以后吕姓琉璃匠师的名字和传承关系,吕姓是当地生产琉璃的世家。

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
    琉璃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的专用材料,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山西琉璃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是陶瓷艺术继秦砖汉瓦之后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典型范例。传统琉璃制作是一种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较高的技艺,需要从业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炼和积累才能成才,培养周期较长。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技术难度高、技艺性强、学艺时间长、见效慢的手工艺行业普遍兴趣不高,致使传承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加之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以及琉璃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烟尘污染环境等原因,这项传统制作技艺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