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民间艺术 »

峨口挠阁

发布日期:2016-03-11 10:28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峨口挠阁是流传在我省代县以峨口镇为中心的一种民间舞蹈。代县的春节社火活动一般是从正月初三或初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是一年最盛大的民间狂欢,是当地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挠阁”为晋北方言,“挠”意为“抬起、举高”,“阁”是“儿童”的意思。


 峨口挠阁 
    唐贞观版《代州志》中已有“挠阁”的记载。峨口佛光寺《雪山盛会碑记》有挠阁表演的记载。《代县志》1988年版记载:“峨口的郝街、西村、楼街为本县挠阁发源地,后发展到聂营、阳明堡等地。近年已少见。”峨口挠阁一般出场数十架,每架有壮汉、小孩各一人。小演员都是从村中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的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要求,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由于“阁”在高空表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当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挠阁人和“阁”要有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通常情况下,挠阁人是“阁”的父亲或哥哥。参与同一场表演数十架挠阁者,必须是亲戚或亲近的朋友。“阁”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星高照,他们往往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全家人都引以为荣。在表演时,全家出动,人们前呼后拥,勾勒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


   峨口挠阁 
    峨口挠阁的挠阁架,一般为铁制,“阁”蹬的架子,分坐架、站架、活架三种。挠阁人的服饰为猪嘴鞋、无领圆口大衫、大裆彩裤,“阁”的服饰一般为戏剧服饰。挠阁队伍伴奏乐器分为打击类、吹奏类、拉弹类三类,打击类主要是鼓、铙、锣、碰铃等,吹奏类主要是唢呐、笙、笛子,拉弹类主要是大胡、二胡等。挠阁表演时,表演者用鼓、唢呐、笙演奏,随着不断变化的表演套路,他们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弛有度地扭动,并按照指挥不时变化队形。舞步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时而前后挪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挠阁架上的小孩则依下面壮汉给的力度甩动水袖,或上下,或左右,或轻柔,或奔放,个个顾盼生辉,如仙女下凡,令人流连忘返。峨口挠阁的扮相除了《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常常配有一个丑角顽童,他在一个特制的铁架子上,可以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而自由发挥,或者接二连三地翻跟头,或者用掸子嬉戏其他小演员,滑稽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1985年,罗继婵开始整理组建峨口挠阁职业表演队伍。1993年8月,峨口挠阁应第四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组委会邀请,作为压轴戏参加了开幕式表演,荣膺特等奖。此后,又几度应邀在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亮相。1995年,李润召组织数村艺人立团活动。2001年,李敢峰挖掘整理峨口挠阁的表演特色、传承脉络,并融入时代元素,由其组建的表演队多次为国内大型文艺活动助兴。近年来,峨口挠阁的身影活跃在各种节庆场合。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