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间的待客之道——尊客要境优器洁

发布日期:2015-06-09 10:48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山西人的待客之道,第二个方面是客至前一定要整理接待环境,清洁待客餐具,务使境优器洁,以表达对来客的尊重。
  这种境优器洁,与平日里的“黎明即起,洒扫除尘”不同,也与春节将近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不同。它是接待客人的前序,也是晋食文化传承于远古的饮食之礼。早在西周的《礼记·乡饮酒义》即有“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净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又有“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这一“自洁而以事宾”,在山西饮食待客之道中主要分为客至前的饰境、洁具、沐身与理服等部分。
  环境在待客因素中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这一思维模式,山西人待客于内或赴邀于外,环境始终成为其最关注之处。如太原中都(今平遥县)人孙绰,与王羲之等修禊于兰亭,“穿池激湍,连滥觞舟”,眼中充满了“修竹荫沼,旋濑萦丘”,以至于“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唐代山西大诗人王勃则更是羡赞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四美”多指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而“二难”指难得的贤主人与嘉宾。至于官宦商贾之家,居家待客,也少不了名家字画、家私古瓷陈设一番。若是婚寿喜庆之宴,也必是张灯结彩或红联寿堂早早张罗。即使普通人家平日待客,也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佳宾”。今天城里的人们已少有在家待客了,但这种讲究待客环境的情结还在,如全晋会馆、晋韵楼、山西会馆等名店,传承并创新这种山西人待客的古老“饰境”艺术,以其山西文化特色,最受山西人待客欢迎。
  食器准备与环境一样成为待客之道的重要构成。山西人饮食待客,既注重美食美味,又讲究美器。美器之“美”,首先是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食器演变的时代适应性与宴菜的匹配性。如晋中“八碗八碟”宴,即是碟盛凉、干,碗盛汤、热;在晋南和晋东南的婚嫁寿宴上,热菜也是用敛足敞口的青花瓷碗来盛,民间称之为“簋碗”;在忻州又有“七簋八盘”传统宴。簋是古代盛饭的食具,《小雅》有“伐木许许……陈馈八簋”(“伐木”是古代宴待朋友故旧的乐歌),源于远古祭礼。早期人们祭祀后将祭品撤下 “胙侑”而食,曰“飨”。“飨”古字形即是两人围而食,食时地上先铺上席 (《周礼·郑玄注》“铺陈曰筵,藉之曰席”),即着地一层为筵,筵上一层为席,席上置簋,后来就演变成酒食待客曰“筵席”,亦曰“飨”。山西民间至今从南到北传承以“簋碗”待客古风,有的已同酒店接近,多用杯盘,是炒菜代替蒸菜的餐具变化。商朝始鼎食,带有这种痕迹的是民间盛行的火锅待客。美器之“美”的第二点是洁净,所以从古至今客来前“洗爵奠”(《大雅·行苇》)是必要的,过去普通百姓人家有贵客来访,甚至要置办一套新碗筷来。
  除此外,贵客来之前山西民间还有“沐身”、“理服”的传统。蓬头垢面、乱发脏服被视为对客人不尊重。过去百姓洗澡的条件很有限,但客人到来前也一定要洗发净面,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有不速之客 “冒昧”来访,若在家中穿着随便的内衣,即使面对的是十分熟悉的常客,也至少应换上较正式一点的便装,以示尊重。除污扫地之类,绝对是不能当客人面进行的,否则被认为 “拒客”、“赶客”,是一种在山西民间认为极不尊重客人的行为。
  饰境、洁具、沐身与理服,这些晋人待客之道,虽深深地扎根于太行黄河间的厚土之上,但面临时代变迁与海外文明的冲击,正在不同程度地被遗忘。山西人的饮食待客之道,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从古至今的山西人群中不断重复的情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一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恪守礼节”,这一礼节最大的内涵是“尊重”。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式如何变化,文化精粹是需要代代传承的,而作为待客之道的饰境、洁具、沐身与理服,正是这一“尊客”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