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面羊

发布日期:2015-06-17 11:03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立秋之后,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面羊对现代人来说,算不上一道纯粹的美食,但它简洁拙朴的造型、清新沁脾的面香、报恩孝亲的教诲,在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了一份依恋的亲情,一份淡淡的温馨。
  山西民间制作面羊,始出于远古秋祭。《礼记·王制》有“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筤,夏祭曰?,秋祭曰尝,冬祭曰。”七月初秋,粮谷新熟,祭天告祖曰“尝”(《东京梦华录》)。祭礼还用色纯体全的牛羊,曰“牺牲”。古代祭祀为国之大事,亦渐化为民俗。山西民间有尚俭尧风,融谷、畜一体,家家制面羊以祭,而后分食。迄今,山西上党地区甚至各种祭祀都蒸面羊,形态各异,五谷俱全,相传与神农氏发明五谷相关。
  秋祭定在七月十五,周后尚有数百年演变。西汉时,以孝齐家,又独尊儒术,“仲由负米”故事劝人“生事尽力,死事尽思”,秋祭重在祀祖。北魏,道教将三官与三元结合,定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赦罪日(《无上秘要》),以道法解脱善恶之苦,秋祭日又称“中元节”。梁武帝时,佛教定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以佛经“目犍连救母”故事,宣扬佛法解脱亡人倒悬之苦。历史上三教合流于此节“孝亲”,在过去多神崇拜的山西民间更是礼重行隆。
  这种礼重行隆,表现之一就是家家蒸制面羊,祭祖分食之外,还要馈送亲友,为晋地特点。面羊馈亲,主送外甥。此俗起源于沉香劈山救母,舅舅以猪、羊相送传说,但山西南北流传最广的是“鸦反哺,羊跪乳”民间故事。相传二小长到16岁,顽劣异常,母亲只好让他帮舅舅牧羊。二小看到羊羔吃奶总是跪着,疑惑不解。舅舅说小羊跪乳是它懂得对母亲孝敬。二小又看到几只小乌鸦往来奔忙,衔来活食喂老乌鸦。舅舅说,这是乌鸦反哺,在报答养育之恩。二小渐悟事理,对舅舅说:“我要回家了,今后一定听妈妈话,长大成才,做个孝亲报恩的人。”此后每年舅舅都要送二小一只羊,提醒他好好长进,街坊邻舍互为效仿,又改为蒸送面羊,渐成此民间习俗。
  平定等地还送面羊给新出嫁的姑娘。《平定州志》载,“中元日祀先茔,陈瓜果,蒸面羊荐之。以面做羊像,蒸熟送女家”,面羊须有四只,由女婿切出一块,用红丝线拴在客厅,一直到次年送来新面羊时才更换,取意“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然后女婿吃面羊头,女儿吃面羊脚,其余部分切开分给堂亲邻里共享。
  面羊既有报恩孝亲之意,还被应用到人生礼仪当中,具有了“佑命符”的象征。上党地区,孩子过满月,姥姥、舅舅家要送五只大小不同的面羊,取“伍”谐音,表示与羊为伍。其中大羊戴锁,并挂红线串绕三枚古钱,旁置“拴羊石”,意思是把孩子拴住了。12岁开锁时,姥姥家要送12只面羊,取意天干地支12年轮。开锁仪式后,孩子拿着一只面羊,找邻居家换一把盐,表示从此可以独自体味人生。此俗在寿阳、霍州等地,演变为面圐囵上捏上12只羊,戴在小孩脖子上开锁,称“面羊羊”或“羊羔馍”。到晋南、晋北其它地方,又演变为面圐囵上捏12种属相动物,也有的捏成龙凤。
  面羊在中元节也朝多样化发展,各种花鸟鱼虫面制品竞相而出,尤以面鱼与面人为代表。羊属阳,鱼属阴,因此晋北民间此日面羊给男娃,面鱼给女娃,还有制双羊共头或羊头鱼尾,喻阴阳相交,若三只摆放,喻“三阳开泰”,祝娃娃茁壮成长。而面人以山西定襄制作得最为奇特,其中有一道四喜娃,是几个小胖娃娃腿臂交缠嬉戏,造型饱满,构思精绝,令人惊叹不已。
  面羊千姿百态,最终也须落肚为安,但要数放在火上烤干,黄黄脆脆的时候最好吃。今非昔比,现在是否还有人“咯嘣、咯嘣”吃着这种记忆中的美食?但于我的眼前,似乎浮现“鸦反哺、羊跪乳”的二小牧羊,“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的仲由掩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皋鱼叹息。面羊传承,扬弃创新,但愿成为一道滋润现代人心灵的四季美食

  ▲长治农村制作面羊
  ▲长治农村蒸制面羊
  ▲面羊出笼了!
 ▲忻州农村蒸面羊
 ▲忻州农村蒸面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