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襄垣——三伏节

发布日期:2015-07-22 10:44    来源:中国·襄垣    作者:晋绥基金会
  三伏原本算不得什么时令, 但由 于它比较特殊的成分和因 缘, 在广大人民中 引 起关注。 尤其在襄垣人们心目 中:
  六月里,三伏天,
  农事相催紧相连,
  入伏藏伏易化霉,
  晒衣晒物晒邪恶。
  入伏一般在农历夏至后。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叫初伏, 第四个庚日 叫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叫末伏。古时候, 中 国 人对入伏有独 特的解释。《 汉书 · 郊祀志》 中注:“伏者, 谓阴气将起, 迫于残阳未得生, 故为藏伏, 因名 伏曰 也。”襄垣人对于三伏节, 有以下俗规。
  【 吃入伏面】
  《荆楚岁时记》中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汤饼就是面条。襄垣人现在仍然保持了入伏的第一天在中午吃入伏面,而且在炒臊子时,都要用杏仁捣烂放在油里炒肉,放七粒麦子。传说只有吃了入伏面,才会不头疼。置放七粒麦子,是因为庚是天干第七位,又是同岁之意,取“吃了入伏面,增寿伏的第一天在中午吃入伏面,而且在炒臊子时,都要用杏仁捣烂放在油里炒肉,放七粒麦子。传说只有吃又康健”之意。
  【 耍水洗百病】
   自古以来,在襄垣就流传有“伏日万鬼行,恶鬼怕水冲”之说。故而,每当入伏后,大人小孩都要下河耍水,言说长流水能洗恶鬼,冲百病;妇女们则从河中挑水,置放大盆内,盆内放数枝桃条、扫帚子,蘸水洗之,谓能辟恶去邪、扫除晦气。
  【 晒蠹鱼】
  “三伏天,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句话是指在三伏天既有赤日炎炎、骄阳似火之焦热,又有暴雨连绵,受潮霉的腐烂。就连《帝京岁时纪胜》中亦云:“内府銮驾库、皇史宬等处,晒晾銮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每到伏天, 农家之妇皆在晴日 将柜中 箱里的四季衣物尽翻出 晒于骄阳之下, 叫 晒蠹鱼。 有首儿歌对此作了最好的阐述:
  奶奶姥姥翻箱底,
  晒了 棉衣晒褂儿。
  爷爷姥爷晒麦儿,
  留着过年蒸馍儿。
  姑姑姨姨晒花缎儿,
  留着出嫁缝新衣。
  ……
  【 农耕节】
   三伏天,也是农家最忙的耕作时期。用襄垣民谣来诠释,可窥一斑:
  其一: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荞麦也不赖。
  其二:伏里锄搂除草,庄稼秋后穗饱。
  其三:伏天赶茬种葵花,过年油锅煮麻花。
  其四:伏里杀(耕)地种黑豆,九里槽头畜膘厚。
  其五:伏里进山把药采,油盐酱醋有钱买。
  【 伏凤手】
  在末伏时节,人们从街中院内及地边采摘回指甲草(又名透骨草、凤仙花),将花儿和少许白矾捣为泥糊状,然后女人将手洗干净,把花泥抹于指甲上,并将事先采摘的苍耳叶儿取出包严实后用线绑紧缠住,等到二十四个小时后解开,指甲就染红了。历朝历代对染指甲 多有记载, 如宋代《 秋日 》 诗中咏:
  洞箫一曲是谁家,
  河汉西流月 半斜。
  欲染纤纤红指甲,
  金盆夜捣凤仙花。
  清代《 清嘉录》 中记述:“捣凤仙花汁, 染无名 指尖及小指尖, 谓之红指甲 , 相传留 护到明 春元旦, 老年人阅之, 令目 不昏。 凤仙花即透骨草, 又名 指甲 草。五月 花开之时, 闺 阁儿女取而捣之, 以 染指甲 , 鲜红透骨, 经年乃消。”
  但从襄垣流传的情况看, 伏凤手另 有他意。 据传,在春秋时期, 赵襄子驻襄, 凶 残无比, 为 筑襄垣城,强抓民夫, 杀人无数, 横尸 遍野。 死者中 多为青壮男丁, 每到三伏时, 由 于“阴气藏伏”, 鬼魅皆出 , 专迷倒青年女子, 致使邑 中 妇女多瘟症, 神魂颠倒, 不知羞丑, 赤身乱窜。 后来, 人们求乞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变作一农妇, 教人用 指 甲 草染红指 甲 , 以 避邪瘴。原来厉鬼皆怕红色指甲 , 故而伏凤手又成了克邪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