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隰县响铃高跷

发布日期:2016-02-04 13:2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忘吃饭,不睡觉,人儿跟着锣鼓跳放下犁,搁下耙,高跷扛子丢不下。
    踩高跷,是深受三晋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民间社火活动。在山西城乡活跃着千百支精妙的高跷队伍中,晋西隰县的响铃高跷,以其在跷腿上拴着的铃铛踩起来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而别有情致。2009年,隰县响铃高跷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踩高跷,是隰县民众在正月十五闹红火时的压轴节目,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其类型主要分为文高跷和武高跷,踩高跷艺人扮演的形象多从民间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中选取。
  文高跷以扭动为主,侧重队形变化,主要队形有“走八字”“双龙摆尾”等。表演者扭动时两腿肌肉收紧,两跷一顿一顿地踩地,上身耸肩甩臂灵活松弛,面部表情生动喜兴。文高跷多表现戏曲人物,如扮演《白蛇传》《梁祝》里的人物。
  武高跷粗犷豪放,侧重技巧展示,精彩绝活有“踩扁担”“拉骆驼”“大劈叉”等。武高跷多表现性格刚烈的人物,如扮演林冲、孙悟空等。近年来,踩高跷演员的造型又增加了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每逢正月时节,走进隰县各乡镇,随时随地会看到规模可观的踩高跷队伍,一般阵容都在百人以上。“忘吃饭,不睡觉,人儿跟着锣鼓跳;放下犁,搁下耙,高跷扛子丢不下”的顺口溜,道出了隰县人们对高跷的万般喜爱。
  在隰县,城南乡千家庄的响铃高跷久负盛名。据高跷老艺人回忆,1942年,村里来了一位叫王新龙的河北人,他会祖传的踩高跷绝活,每年正月里,他总是踩着高跷四处表演,拴在跷腿上的铃铛声十分入耳,高跷踩得格外好看。村里的年轻人看着新鲜,就跟着王新龙学起来,并结合了当地的秧歌表演,一时间轰动了十里八乡。从此,响铃高跷在千家庄传续下来。
  高跷动作扣人心弦,是千家庄响铃高跷的另一大特色,尤其是“踩扁担”更为惊心动魄。表演时,顷刻间高跷就可叠起三层。最下层的踩高跷人肩扛两根长扁担,中层的表演者站在扁担上,肩上再站一名舞弄绸缎的儿童,随着最下层高跷表演者移动的脚步,跷上演员不断变换着高难度的动作,令观众瞠目结舌。
  千家庄村响铃高跷得以世代相传,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借登高来祈福辟邪的心理,如跳桌子象征规避种种自然灾害,求得好运;扭八字是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发家致富;踩扁担象征着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等。
  千家庄村民约有千人,过去大部分村民都会踩高跷,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而今,村里的年轻后生大多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能上场表演高跷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隰县相关部门日渐重视起响铃高跷的传承,从多方面给予支持,村民踩高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练习高跷的人也日渐增多。更为欣喜的是,村里的小学已经把响铃高跷列为本校课程,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踩高跷了。假以时日,隰县响铃高跷这一晋西文化的奇葩,一定会在传承中绽放,在绽放中传承。(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