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背冰亮膘

发布日期:2016-02-24 11:22    来源:新华网,山西省体育局    作者:晋绥基金会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滔滔的黄河水孕育了雄浑厚重的华夏文明,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黄土地上绘就了壮丽的文化景观,其中深刻着他们生长历程中的磨难,也展现了黄河儿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背冰亮膘”就是这样一种流传在晋南运城境内的奇特民间风俗活动。
    “背冰亮膘”为民间俗称,最早的“背冰”是民间祭祀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已沿袭1800多年。据考证,背冰活动始于东汉光武帝年间,民间传说那时黄河泛滥成灾,幸得东岳大帝显灵而使水退,民众因此建庙纪念,每年二月二日祭祀,背冰是祭祀中的一项仪式。后经世代沿袭发展,规模形式及活动时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今天晋南运城地区的永济县、芮城县境内,每逢正月十五,这种活动就加入了“闹红火”的行列之中。“背冰亮膘”是由一百零八个汉子组成,身着短裤,头裹红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刚刚凿起的大冰块,仿效古代军事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并不断地变换队形威武地走在街上。随行其后的表演阵容进行着“赶毛驴上会”、“三打白骨精”等各种表演。据说,凡是参加“背冰亮膘”活动的人,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病。但“背冰亮膘”也是对黄河汉子体质、力量、意志力的严峻考验。最早在脖子上套一个冰圈,在锣鼓声中昂然挺立,以显示不畏严寒的坚强气魄,后变化为背侧刀和赤身背大块冰凌绕村而行。背冰的汉子们都裸露着强健的肌肉,溶化了的冰水顺着他们的躯体直往下滴,可汉子们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健与美的风景,故人们又称“炼铁骨”。
 
    “背冰亮膘”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传承中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是纪念太平天国的将士们在黄河上凿冰灭火破蒲津渡的。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样、李开芳率部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伐,一路上突破清军的堵截,经过安徽、河南等省来到山西的南部。一天,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险情,前有清军的火龙阵阻挡,后有追兵逼近,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永济县长旺村的村民相福禄自告奋勇,率领二百名精兵,化装成绵羊,将冰块投入火阵,为北伐的太平军打开了通路。为了纪念这一壮举,长旺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举办“背冰亮膘”活动。而且,这种“背冰亮膘”活动都要沿着黄河边行进。一边是汹涌的黄河里翻滚着冰凌,岸边则是踏着鼓点、光着脊梁的“背冰亮膘”队伍,刺骨的寒风更加激发出黄河汉子们战天斗地的勇气与力量。如今,这一风俗代代相传,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活动,而且“背冰亮膘”活动又注入了现代体育精神,成为地方文化建设中亮丽的文化景观。近年,当地推出“风陵渡背冰亮膘艺术展演”,对这一民俗文化予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古老而神奇的背冰亮膘活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