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二月二引钱龙

发布日期:2016-03-07 11:54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二月二,引钱龙,在我的老家原平是一个很盛的风俗。
    在童年的记忆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便准备“引钱龙”的物品:一挂子鞭炮、五个二踢脚,三炷香,一张十六开黄纸。“钱龙”自然少不了,它是一种用精制面粉制成的面食品,样子是条龙。龙口衔一枚一分硬币,龙身用红黄绿等颜料点缀得熠熠生辉。这是把来年富裕的期许寄托在“钱龙”身上。
    为防止别人把钱龙引走,二月二这天凌晨,还不到5点,父亲便起床把我喊醒,他挑起水桶,手里攥一把斧头,我提上一篮子贡品,屁颠屁颠跟在父亲后面,披着晨曦,揣着希冀,直奔500米外的饮水泉。
    到达目的地,父亲在一片洁白的冰面上估摸出饮水泉的位置,抡起斧头砸向冰面,冰屑四溅,不小心打个趔趄摔倒在冰面上。我箭步冲上去,想扶起父亲,谁知稳不住脚跟,与他倒在一起。我们对视一笑,互搀互扶站立起来,继续劈冰。一斧、两斧、三斧……泉口逐渐扩大,终于能放下一只桶了。我把带来的贡品一一摆放在泉口旁,父亲小心翼翼地点上蜡烛,虔诚地上香、敬一份黄纸,两人并排面对泉口双膝下跪,不知父亲口中唠叨了什么,行了三拜大礼后,我起身放鞭炮,父亲收拾贡品,然后打满两桶水,肩挑引钱龙的水,迈着坚实的脚步,踏上归途。
    抢到“引钱龙”的头筹,父亲特别高兴,他把心中那份期许寄托在清澈的钱龙水里。路上,陆陆续续引钱龙的队伍不断,“大仓满小仓流”的祝福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回家后,母亲舀上钱龙水,热上“钱龙”和灶君位摆放的“枣山”面食。天亮时,再烧开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钱龙水、热腾腾的饺子和每人一份的“钱龙”“枣山”面食,变得格外香甜。
    小时候的二月二,是否有钱龙,能引回来吗?当时不得而知,但美好的心愿和期盼,热闹了传统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一年一度“引钱龙”的重任由我接替,这一习俗至今我不曾丢掉。
(本章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