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太原县饮食摭谈(一)

发布日期:2016-04-18 10:27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历史上的太原县(今晋源区、小店区),以农业生产为根本。因受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平川以小麦、高粱、玉米、谷类、豆类等农作物为主,附近有水源的部分村庄如晋祠一带则多种水稻;山区主要是耐旱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糜谷、莜麦、马铃薯(俗称山药蛋)等。太原县人历史上的饭食习惯是重主食,轻副食;主食是五谷杂粮,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正常年景主食以红面、玉米面为主,辅以小米、豆类等杂粮,白面与大米仅是过节或待客方上桌。旧时,太原县人节俭,逢岁时节日或客至方有肉食上桌,城镇居民买肉叫“改善生活”,大多数农民将买肉称为“割肉”;一般情况是中午炒炖素菜,早晚两餐多以咸菜或酸菜就饭。调味品有葱、蒜、鲜姜、茴香、胡椒、花椒等,食味咸酸并重,醋是必备之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粮食市场的开放和流通,晋源和小店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除一部分经营温室种植蔬菜外,大多数人的粮菜均从市场购买,其饮食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家,顿顿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平常人家也常买馒头、饼子、麻叶等熟食,隔三差五割点肉改善一下生活。家常便饭太原县传统饮食为一日三餐。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民食物主要依靠自产粮菜,午饭以高粱面(俗称红面)剔尖(俗称剔拨股)或河捞为主,内掺榆皮面或豆面、白面,佐以炒菜、烩菜、调和;早晚两餐多以小米稀饭、玉米面煮疙瘩、拨烂子、糊糊、蒸窝窝、和子饭(俗称调和饭)为日常饭食。那时,偶然吃点煎饼(俗称擀面和儿)、包皮面或蒸点红面素角儿(蒸饺),便算是好饭菜。旧时几乎家家都腌制咸菜和酸菜,是早晚两餐的就饭小菜。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数人家的饮食由粗变细,以白面、大米为主食,炒菜和副食亦日趋丰盛,偶然吃一顿粗粮甚觉稀罕。其时,腌制咸菜、酸菜的人家逐渐减少,但腌西红柿酱的习俗却经久不衰。这里的农民吃饭,素有端碗去热闹处之习俗。用餐时人手一只大海碗,盛满饭菜,端至街头或庙前的大树下,边吃边唠,俗称“就饭市”。家常便饭花样繁多,无论白面、红面、玉米面、荞面、豆面、榆皮面,皆可入食,而且颇具特色:  
    手擀面将面擀薄,根椐个人喜好用刀切成长条(有宽、窄两种)、短条(俗称尖尖)、柳叶(短条面,一头细一头宽)、斜式儿、菱形等形状,下锅煮熟,配以调料、卤汁、烩菜、炒菜   
    刀削面削面时,人站在沸水锅前,左手托面团(揉成长方筒状),右手持削刀(用钢片制成瓦形状,一头有卷手一头开刃),削成宽、厚、长相宜的三棱形面条,调面方法同手擀面。 
    拉面拉面时用双手将面团拽成长条,两手各拽面的一头,提离案板上下晃动伸长,两手合拢扭成麻花状,如此反复晃动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最后将面拉成细香炷条状,下锅时将两端面头揪断,煮熟捞出,调面方法同手擀面。还有一种做法,是将面团放案板上,稍微擀开一些,切成一条一条,用双手一根一根拉,拉一根煮一根,至熟捞出。
    猫耳朵俗称“圪垛儿”,将面用手搓拽成长条状,夹在左手食指与中指间,用右手拽一小块放在左手掌心,再以右手大拇指推成耳朵状,边推边蘸面扑,调法同手擀面。还有一种推法,将面置案板,擀开成厚状,用刀切成指甲般大小的小块,用双手的大拇指在案板上推。此法的速度较前法快。
    掐疙瘩做时左手持面团,右手从面团上往下揪成指甲大小的薄面块,直接入锅煮,调法同手擀面。这种掐疙瘩有筋骨,耐嚼咬,特别适合重体力劳动者食用。 
    溜尖将白面置大碗或小瓷盆内,以冷水调成稠糊状。溜面时,人站沸水锅前,左手端碗使其前倾,右手用一根筷子沿碗边往锅里溜面。溜尖长约两三寸,筷子般粗细,好消化,适宜老年人、肠胃病人、产妇等食用。   
    剔拨股一名剔尖。将红面(需搅入白面、豆面或榆皮面)或白面置面盆,加入温水和成面团(比手擀面软,多用小铁铲搅和,需多醒一会儿),再用小铲将面团铲至剔拨股儿板子(状若书本大小,有手柄)或大铁铲上,人站沸水锅前,左手持板,右手用铁筷子顺着木板往下剔面,捞出后调上卤汁或烩菜。
    揪片子将白面和成面团,上案板擀开,用刀划成大长方条状,再将面一小片一小片揪入沸水锅中,熟后捞出调汁或调菜食用。还有一种吃法:等锅水沸后,将少量的白菜、豆角等煮入,待快熟时将面片揪入,最后以油、盐、葱、姜等烹调,连汤带面一块吃,名曰“片儿汤”。
    熥面将白面和好擀开,切成长条手擀面,再将各种蔬菜上锅烹炒,然后将切好的面搁菜上用热气熥熟。这种面别有味道,就上蒜吃更佳。
    蘸片子把白面置面盆,加水调成稠糊状,再将豆角、白菜等切成小块,水沸后,以菜块蘸面糊入锅,稍煮即熟,捞出后以佐料或菜肴调食。
    河捞将一种特制的河捞床(下有支腿,中间有布满小圆孔的容器,上面有可以压面的扶手)架在沸水锅上,再将和好的面放进河捞床,压下去煮熟,浇调和或加菜即可食。
    抿蛐儿把高粱面(需加入白面、豆面或榆皮面)或白面和成面团(同河捞面),再将有小孔的“抿床”或擦子置沸水锅上,将面团在抿床上推压,使面通过小孔入锅,煮熟捞出调以菜或汁,即可食用。
    包皮面包皮面是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种食物,吃法同手擀面,唯做法有异。做时将红面包在白面里(比例约为白面6成,红面4成),上案板擀成薄片,用刀切成短条或斜式,此面红白相间,入口舒爽。(一)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