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太原县饮食摭谈(四)

发布日期:2016-05-24 10:28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风味小吃太原县民间的风味小吃闻名遐迩,备受人们喜爱,常见的有牺汤、馏饭、灌肠、干饼、稍梅、糍粑等几种:
    牺汤太原县地区的牺汤类同他处羊汤、杂割,因古代把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称为“牺牲”,所以就把供献神灵后的羊肉熬煮而成的羊汤呼为“牺汤”,后经演变将所有熬煮羊肉的汤都称牺汤。本地素有麦收后人们“凑份”买羊熬煮牺汤分食之习俗,多在大伏天六月里喝,有补阴止泻之功效。
    馏饭馏饭是旧时白事筵(丧事)上早饭的主食,一般与擀面汤相配。做法是将江米或软黄米(糜子米)洗净浸泡数日,同煮好的红枣(也有用蜜枣者)分层次放入一种有圆孔的特制陶质容器(俗称“祭盔儿”)中,蒸熟后成稠粥状,其味道香甜可口。
    灌肠灌肠一名碗脱,其原料是荞面,由于荞面细白、光滑、柔韧、性寒,入口滑爽鲜美,令人食欲大增,故称其“灌肠”。做时先将荞面置容器用冷水调和,和成面团,然后多次掺入冷水(切忌一次掺入过多),以手将面团逐渐搅成糊状,再将荞面糊置盘或碗内入笼蒸熟,冷却后即成。
    干饼干饼又名“疤饼”、“石头饼”,是产妇坐月子时的最佳食品,太原县地区旧时参加“满月宴”或探望产妇,一摞干饼是必不可少的礼物。做干饼时需先将发酵后的白面加适量碱面和好揉至精到,再将坩土烧成的小圆蛋蛋(俗称“炉籽儿”)或小圆石头入炒锅上火至热(快烧红最佳);打干饼时将面揪成小剂子,擀成直径约七八寸的圆薄片,把锅中炉籽用铁瓢舀出一半,余者摊平放面片,然后迅速将舀出之炉籽均匀倒在面片上,一两分钟后,两面布满小坑的干饼便成了。干饼能较长时间存放,入口酥脆。
    醪醩醪醩的原料是江米和甜酒曲,食用时配以少许白糖即可。先将江米用冷水冲洗干净,浸泡24小时,捞在笼篾上上火蒸熟,晾凉拌入研成细面的甜酒曲(每5市斤江米拌1两酒曲);再将拌入酒曲的江米置容器并严密封口,最后将容器置于30℃左右的温房处发酵,四五天之后便成。醪醩具有健胃、润肺、活血、壮筋等功效,最适合年迈体弱之人食用。食用时如打入鸡蛋,其营养更为丰富,且黄白相间,极是好看。
    稍梅稍梅是一种状若梅花、类同蒸饺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稀汤泼起白面揉光,揪成小剂子擀皮,然后打花。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的花边越好看。
    稍梅馅的配制办法同饺子馅,但需加入一些粉面糊(俗称“打蒙子”)。
    糍粑糍粑是一种类同油糕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制作步骤有三:首先将白糖、红糖、玫瑰、芝麻等搅拌成馅,置放容器待用;选上好江米入锅,上火熬成稠粥,晾凉后待用;最后用小勺将稠粥挖出少许,蘸面粉用手捏成薄饼状,包入适量糖馅,做成饼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上盘。糍粑外表金黄焦脆,内则软绵香甜,吃在嘴里又有江米颗粒的韧性,别具风味。
    炉食马马炉食马马又名“炉食人人马马”,是太原县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可食、可玩、可挂于墙上供人观赏。炉食马马是用白面、白玉米面两种面粉加碱,用米稀混合而成的一种带图形(有模型),再描色的烧饼,从几寸到一二尺大小不等,形状有猫、狗、兔、羊、老虎、大象、幼童及各种历史人物,是旧时人们过年的必备之物。太原县炉食马马始于清末,终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其中以县城南街肖双喜、古城营厂堰社屈东山(人称“马马三”)所做最为有名,多销往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地。
    肉火烧肉火烧是一种类似馅饼的烘烤吃食。肉火烧的面是用荤油泼起白面,包入羊肉、大葱、莲藕及配有些许杂料的馅子,然后入炉烘烤而成。
    帽盒子帽盒子的做法与肉火烧相近,因上圆内空酷似古代帽盒而名,出炉后佐以椒盐杂料而食。相传帽盒子与肉火烧是汉代和亲时,公主从漠外带回之食品,后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四)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