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钻馍圈”

发布日期:2016-06-01 16:12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钻馍圈”是昔日原平、定襄地区的孩子们过满月及十二岁生日时,在其祝福仪式上所常用的一项习俗形式,那里的方言又称为“钻圐圙儿”或“胡拉儿”,意思是用套圈护住孩子,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馍圈由精面粉揉成环状形的项圈上笼蒸熟而成,状似蛋糕坊里的面包圈,大小刚好能套在孩子的脖子上。馍圈上还附蒸一圈“花馍”,有莲花、枣山、金鱼、仙桃及佛手等吉祥物,还有的附蒸十二属相,用红豆、绿豆或黑豆点缀五官,再描以食用色素,然后运用剪割搓捏的技巧,使其造型逼真,特地为过生日孩子的属相上标识一个红点,谓之“点红豆”。
    蒸馍圈的面粉需配适量的糯米粉、精盐搅拌均匀,然后添水和面,边添边搅,反复揉压,直至和好的面团不软不硬,这样蒸成的项圈不易断裂,塑型强。
    婴儿过满月时,把馍圈用红包袱裹起来,由家中辈分最高的长者托着,母亲抱起婴儿,相互配合着自上而下将馍圈轻轻套过小宝宝,其用意是保住婴儿的小生命不出圈,不出套,平平安安健康成长。此时,托着馍圈的长辈边套孩子边念叨:“面圐圙,圈住你;钻套套,套住你。花馍馍,佛手手,守住亲娘永不走。金鱼鱼,活兔兔,俺娃活个没数数。”
    简短的满月仪式过后,解开包袱,把馍圈切成块块,分送给前来祝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馍圈在孩子的成人礼仪上更是压轴的“主角”。成人礼仪即习俗里所说的“开锁”,旨在为那些年至十二岁的男孩子打开智慧之锁,让他们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开锁仪式一般较为隆重,在被开锁孩子的颈部挂上一种状似元宝形的银质艺术锁,锁体上用十二层红布围裹,一年一层。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供品,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长辈要在被开锁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一般是被开锁人的舅舅)向祖宗祷告,被开锁的孩子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开锁人俯身用钥匙打开挂在孩子颈部上的银锁,取下后交给孩子,寓意着孩子的成长要挣脱枷锁,解除灾病束缚。仪式的礼数走到此并未算完,最后上场的就是“钻馍圈”。
    “钻馍圈”讲究两位年长者搭手相助,而且须一位70岁,另一位80岁,俗语“70岁的戴,80岁的接,闰年闰月一百岁。”两位年长者双手抬扶着馍圈,一戴一接,帮孩子从头到脚钻过馍圈,席上的人们一阵欢呼。钻馍圈的孩子双眼微微闭合,心里默默许愿。待睁眼迈腿时,馍圈已被长者游离了身边,此时的孩子如同到了另一个境界,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超脱与喜悦。
    整个开锁仪式的流程约需一个多钟头,主家在接受人们祝贺的同时,也为孩子将来的成长营结着乡村的人脉。“钻馍圈”或许是十二岁后的圆梦之初,相比如今都市人们单纯的摆酒宴请,“钻馍圈”的形式和习俗会给人留下更深的记忆。
(本站编辑:左丽)